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信息消费下的智能终端形态及功能演变(2)

来源:赛迪网-CMIC 作者:温晓君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4-02-26 10:23 
核心提示:另一方面,移动芯片和跨硬件平台技术的进步加速多种智能终端功能的替代、迁移或融合。移动终端处理器芯片设计能力的提升使得传统PC在功能、性能、可靠性上的优势逐渐缩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间的硬

另一方面,移动芯片和跨硬件平台技术的进步加速多种智能终端功能的替代、迁移或融合。移动终端处理器芯片设计能力的提升使得传统PC在功能、性能、可靠性上的优势逐渐缩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间的硬件壁垒被打破,产品功能界限趋于模糊。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跨硬件平台技术正在构造终端产品链条及应用的生态系统,终端产品功能的替代、迁移和融合在各自生态系统中不断发生。例如,苹果公司统一搭载的iOS系统使得苹果iPhone、iPad、iPod以及研发中的智能手表产品具备跨硬件平台网络同步的优势,APP store中的应用也可以在多个苹果终端上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的开源定制化优势已经从智能手机延续到智能电视和穿戴式智能设备;微软新一代Windows 8操作系统也支持跨硬件平台,从PC向移动终端迁移。

(二)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不断促使智能终端应用领域细分

智能终端产业是典型的应用驱动型产业,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会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加细分的应用领域,并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智能终端产品形态。例如,穿戴式智能终端即是在“普适计算”的理念下,为用户开拓更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方式和更随意、便捷的入网体验,同时能够提供更多个人专属化、个性化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眼镜,直观获得导航信息及前方道路状况,可以自动获取超市商品的价格、产地、保质期等信息,甚至可以通过眼皮眨动拍摄照片。再如,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度的增加,具备在线医疗监测和诊断功能的医疗产品市场需求将逐步扩大,血糖仪、血氧仪、疾病控制和诊断监视系统等电子医疗设备将趋于便携化,并可能与智能手表等穿戴式智能终端相结合,形成智能终端应用领域的一个全新分支。此外,诸如电子书包、智能电表、智能交通导航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也在教育、电力、交通系统等行业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

(三)智能终端演变催生信息消费新热点、新模式

依托于强大且多样化的功能与平台属性,智能终端的每一次形态及功能演进都会催生出大量的新兴信息消费热点和模式。以智能手机为例,欧洲知名电信公司O2在对消费者智能手机各种常用功能使用时长的排序调查中,通话功能仅列在第五位,浏览网页、登录SNS社交网站、在线游戏和下载音乐则是前四位的消费热点。智能手机替代传统功能手机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移动互联网新型应用的兴起,从影音、娱乐等海量数字内容到视频通话、气象服务,再到打车、订票、饭店订餐、医院挂号的APP应用,在拉动信息消费增长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市场预测,未来三年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智能终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便携式家庭医疗设备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良机。

三、把握智能终端演进态势、促进信息消费的措施建议

(一)加快宽带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网络速度、价格、普及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和信息消费扩大的重要因素。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仍亟待加强。一是要加快实施宽带普及提速2013专项工程,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行政村宽带普及服务。二是要积极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与布局,提高无线宽带普及率。三是要扩大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提高宽带接入服务质量。四是要降低单位宽带价格,加快宽带网络用户发展。五是要推进“村村通”工程,推进贫困农村和公益机构宽带普及计划实施。

(二)加大力度推进智能终端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核心处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研发,支持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面向网络新应用的计算机等终端产品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开发与测试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网络内容聚合、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等软件技术开发,支持LBS、电子支付等应用服务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同时,不断完善智能终端产业链,提升智能终端产业对信息消费以及GDP增长的贡献率。

(三)鼓励面向市场和用户的应用创新

一要重视应用服务、内容开发等非核心技术环节,抓住手机游戏、视频应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等新兴功能的市场需求,围绕用户体验加快创新;二要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机遇,大力挖掘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主打差异化战略,在功能设计、工艺外观、服务模式等方面与国外龙头企业及国内同类企业展开错位竞争,必要时也可“让开大路、专走两边”,树立独特的竞争优势;三要引导国产行业应用程序与国产智能终端相绑定,形成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率先使用,逐步试点推广。(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