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迷雾重重的小米为什么不上市?或内外勾结炒货(2)

来源:techplus.cn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1-04 12:24 
核心提示:上市,即见光死? 小米创立于2010年4月,当年8月即发布第一款小米手机,并从10月起进行网络销售。 按照雷军说法,小米手机今年销量有望达到700万部,今年的销售额有望达到130亿元(约合20亿美元)。但雷军坚持称,小

上市,即“见光死”?

小米创立于2010年4月,当年8月即发布第一款小米手机,并从10月起进行网络销售。

按照雷军说法,小米手机今年销量有望达到700万部,今年的销售额有望达到130亿元(约合20亿美元)。但雷军坚持称,“小米未来5年内不会考虑上市”。

雷军的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今年6月小米从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其他投资者手中获得了2.16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40亿美元。在此之前,小米曾于2010年底和2011年12月先后融资4100万美元和9000万美元。

但对于启明、IDG等投资公司来说,长达七年的投资风险极大,即使强如摩托罗拉、诺基亚也从未在激烈的手机市场竞争中保持七年持续增长的“不败金身”。那么,坚持“不上市”的雷军,如何来回报投资人?如何回报每周6天x12小时工作的小米员工?背后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可能就是小米在手机销量方面“见光死”。查看小米手机生产和发售历史,可以发现诸多数据“打架”。

在2012年2月之前,小米手机惟一代工来自南京英华达工厂。而按照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2011年9月首次开放预定30万部,实际有效数字21.5万部,转化率高的惊人。小米同时宣称,“前10万名米粉将于10月份拿到手机”。

而据英华达南京公司品质管理处协理、小米事业部主管黄建勋之前对媒体公布的数据,英华达和小米于2011年3月达成合作,3月22日第一次试生产。9月2日第一批1000部工程样机出货,10月14日第一批1050部量产手机出货。而实际上,直到10月31日英华达工厂才完成“首个1万部出货”,小米宣称另外“到货”的9万部手机从哪里来?

按照黄建勋的说法,南京英华达工厂真正开始规模生产小米手机是在2011年的11月份,并于11月30日完成了首个10万部生产。而今年8月,小米宣布其1代手机总销量超过350万部。

也就是说,从小米手机2011年8月份发布开始的一年期内,其前四个月发货量只有总发货量的2.86%。也就是说,小米在拿4个月甚至半年后的手机价格,来跟发布时期的其他手机厂商的手机进行竞争,是名符其实的“期货手机”。

有意思的是,今年2月,在CDMA版小米手机发布会上,雷军曾对媒体公开宣布将于4月份对外公布官方的销售审计报告。但在今年6月广州电信天翼终端发布会采访中,《经济观察报》某女记者就此问题跟进采访时,雷军就此失态,并当场拍桌子“爆粗口”。

雷军也就此落下了“雷一折”的称号,意思是说,小米实际发货量约占其官方宣称的1/10左右。一旦选择上市公开财务数据,必然“见光死”。(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