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3G >

国内3G基站数突破70万 投入产出依然失衡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符周顺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13 11:07 
核心提示: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底,3G基站总数达到71.4万个。而与之相对的,目前国内3G用户总体渗透率为8.10%,整体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15.2%)。三大运营商中,中移动3G用户渗透率为5.24%;中联通为12.34%;而中电信最高,达到18.61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底,3G基站总数达到71.4万个。而与之相对的,目前国内3G用户总体渗透率为8.10%,整体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15.2%)。三大运营商中,中移动3G用户渗透率为5.24%;中联通为12.34%;而中电信最高,达到18.61%。

国内3G投入产出依然失衡

截至今年5月底,国内3G累计投入已将近三千亿,以此换来七千多万的用户,发展固然迅速,但这样的数据依然尚难令人满意。尽管3G用户目前已超七千万,但相对中国超过九亿的移动用户基数来说,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一直以来,中国3G的发展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运营商目前发展3G遭遇的最大尴尬就是渠道投入与收入难成正比。自2008年以来,3G的推进以及市场竞争的升级给运营商的渠道管理带来了诸多变化,也耗用了运营商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在内的诸多资源。

截至5月底,三大运营商3G用户保有量已分别达到3200万户、2209万户以及1967万户;且均保持着月新增3G用户超过月新增移动用户50%的水准。按照这样的基数估算,国内3G用户总体渗透率达到8.10%,其中,中移动3G用户渗透率为5.24%;中国联通3G用户渗透率为12.34%;中国电信3G用户渗透率为18.61%。

从发达国家的3G用户发展经历,以及综合连锁渠道、运营商、终端销售、3G投入等方面来看,2011年国内3G新增用户将摆脱“慢热”型增长,进入“井喷”期,预计2011年新增3G用户将超过1亿户。

3G步入应用规模化关键期

3G无论是在终端、网络还是应用乃至服务都较之2G提高了一个层次。三大运营商的3G大战也从终端打到网络,再转战应用。

根据中国电信披露的数据,2011年1至5月,CDMA手机销量2261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33%,月均销量突破400万部。今年5月份,天翼3G手机在国内3G手机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8.5%,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

中国移动方面,近日启动了新一轮手机招标,采购规模为700万台普及型G3手机和300万台G3无线座机。此前中国移动的数据显示,今年手机招标总金额至少将达到400亿元。而上个月底,中国电信就对外抛出了规模达600亿元的手机集采订单。至此,国内运营商今年集采规模将破千亿,这其中3G手机将占很大一部分。

在应用方面,近日,三大运营商动作频频,从即时通讯到社交网络,从手机视频到移动支付,三大运营商正紧锣密鼓的布局移动互联网业务,加速3G增值业务整合进程,进一步深挖3G市场。

中移动飞信运营权从集团下落到地方,同时还与央视合作运营手机电视台,此外,中移动角逐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主体——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而中联通方面,除了近日与CCTV-2合作外还推出了悦TV视频分享平台;中电信方面,继分别于腾讯、新浪微博合作以后,近日又与人人网展开合作。三大运营商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国内3G开始进入应用规模化的关键期。

渗透成本过高制约爆发增长

参照国际经验,3G渗透率达到2.5%(3G起步)、16%(3G爆发式增长)、50%(3G占据主流)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个月、34个月、65个月。09年是我国3G元年,到10年底我国3G渗透率已达到5.6%,今年正处于3G用户爆发式增长的预备阶段。

工信部专家陈金桥此前曾表示:3G用户渗透率达到10%就会成为一个关键转折点,意味着进入规模化的应用时期。显然这个节点在今年下半年就能到来,但是,此前3G发展遗留的诸多问题可能会成为爆发增长的绊脚石。

目前国内3G的渗透仅有8.10%,即便下半年能够达到10%的转折点,但离16%的3G爆发式增长还有一段距离。而进一步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实现2G用户向3G用户转化的成本过高。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唐守廉这样表示:3G价值减去2G价值除以转换成本就是转换效益。唐守廉认为,从使用价值、形象价值、操作成本和货币成本四方面分析,发现2G转换3G的转换效益比较低,影响了人们对3G用户的需求。

对于2G向3G转化,国际上,芬兰于1999年3月在全球率先发放3G许可证,计划2010年关闭2G网络;日本于2000年12月在亚洲率先发放3G许可证,其三大移动运营商计划最晚于2012年7月底关闭2G网络。2G向3G的转化,芬兰用了11年,日本将用12年,我国3G于2009年1月正式商用,业内人士表示,即便考虑到3G技术及运营的成熟度,预计2015年前后才能见分晓。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