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终端 > 其他 >

苹果现金流3个月涨42亿美元 买方垄断铸就优势

来源:腾讯科技 作者: 马乔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06 16:11 
核心提示:北京时间7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华尔街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苹果面临着现金流太多这一美丽的烦恼。而在短短三个月里,苹果的现金流猛涨了42亿美元,从3月底的658亿美元飙升至目前的700亿美元。近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symco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贺拉斯-德

北京时间7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华尔街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苹果面临着现金流太多这一美丽的烦恼。而在短短三个月里,苹果的现金流猛涨了42亿美元,从3月底的658亿美元飙升至目前的700亿美元。近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symco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贺拉斯-德迪乌(Horace Dekiu)发布报告称,到2011年第二季度末,苹果持有的现金总额将超过700亿美元。这一数额超过了诺基亚、黑莓、宏达电、摩托罗拉等四家公司660亿美元的市值,这四家公司在全球手机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75%。

德迪乌在报告中指出,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存在银行里的现金一文不值,甚至是在浪费资产;这些现金要么应该被用于战略性收购投资,要么应该以股息红利以及股票回购的方式回馈给公司股东。

在经过细致分析排除以上两种可能性后,德迪乌言归正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苹果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使苹果产品的生产速度和产量满足市场要求。他指出,苹果最应该使用这些现金来突破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瓶颈。今年1月,苹果首席运营官(COO)蒂姆-库克(Tim Cook)指出,去年夏天苹果向三家匿名配件供应商支付了39亿美元现金作为预付款。库克认为此举是“苹果现金使用的经典之作”。

一位网友专门在问答网站Quora上发帖分析了苹果对其庞大现金流的使用问题,分析透彻而且颇具专业眼光,让人不得不怀疑该贴极有可能出自苹果管理层之手。截至周二早上,该贴已有323名网友跟帖回复。这位匿名网友详细说明了苹果如何利用庞大的现金流来不断拉大与其竞争对手的优势。以下是该贴的主要内容:

苹果确实在充分利用其庞大的现金流来保持住自己的决定性竞争优势:当上市之初,新组件技术(比如触屏、处理器、LED显示技术等)的生产成本往往都非常昂贵,而要建设一个能够大批量 生产新组件的工厂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建设工厂的前期资金投入将非常巨大,而随着这一新组件商品化步伐的加快,利润率将会持续下跌。这就导致投资建厂的企业入不敷出。而苹果的做法是,为其他企业投资建厂支付全部的建设费用(或者承担大部分建设费用)以此来换取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介于6-36个月)对该厂制造产品的独家购买权,此后再以较低的成本购买这些组件技术。这样做使苹果坐拥两大优势:

首先,苹果会比其竞争对手提前数月甚至几年获得新的组件技术。这使苹果能够提前推出具有市场开创性的产品,而这样的产品也几乎不可能被其竞争对手复制。大家应该还清晰地记得,在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手机之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其他竞争对手针对iPhone推出的一系列智能手机都无法获得iPhone电容性触屏的卓越表现力。苹果会抢先一步拿到新的组件技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苹果在其笔记本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铝加工涂层技术,该技术一直被苹果独家垄断并成为商业秘密,并成为苹果笔记本坚韧、轻薄的最大奥秘。

最终,苹果的竞争对手肯定会在组件生产技术上追赶上苹果的步伐,但那时苹果已经通过长期的战略布局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这些组件技术。苹果的先期投资大大降低了组件生产工厂的生产成本,同时也为公司在未来争取到了更低的组件技术价格。而同一个组件产品供应商在合同期外还可以为所有买家生产产品,这样苹果的竞争对手其实也为苹果降低成本做出了贡献。因为苹果可以从相同的组件供应商那里得到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低的组件价格。

一旦这些组件科技(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得到了充分应用,苹果还可以通过有效地节约成本来击败竞争对手。苹果只生产优质产品,至于该公司如何长期地做到这一点却一直是个谜。苹果的产品性能优良、外形炫酷,奥秘就是该公司的产品总是提前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而一旦产品线不再具有技术优势,那么苹果仍能够生产出比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成本更加低廉的优质产品,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和更多的现金流,并进一步增强这一良性循环效果。德迪乌表示,通过这种方式,苹果已经不再是行业垄断者,而变身为可以控制整个市场的行业垄断性买方。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