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朋友圈“伪科普”谣言疯转 监管当及时出手
有一种朋友圈叫做父母亲的朋友圈。如今,中老年人父母轻信谣言、大量在朋友圈转发谣言竟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父母的朋友圈这些疯转的“爆文”到底从何而来?朋友圈谣言缘何又瞄准父母们?近日,“新华视点”记者起底发现,所谓“科学网文”,实际上是“伪科普”虚假医疗广告。而《法制晚报》的相关采访也表明,父母们之所以成为朋友圈谣言传播的主力,背后实则包含着诸多隐喻。父母们一方面成为网络谣言的“搬运工”,另一方面,又往往因这类谣言而上当受骗。专家表示,根治谣言需多方发力。
父母朋友圈“伪科普”文实为虚假医疗广告
最初,不少朋友在向父母推荐网络这个东西的时候,父母们往往是拒绝的,说,“孩子,上网是不好的,影响学习”。后来,世界上出现了一种叫做微信的东西,成功地将不少父母变成了“网瘾老人”。
从此,家人群,朋友圈开始大量充斥父母们转发而来的食品安全新闻,养生保健常识,乃至大块头的“科普”文章。
“科学研究表明,肾虚分阳虚、阴虚、阴阳双虚……89%的男人补肾越补越虚”;“权威专家披露,超过140多种疾病与全身性湿气有关。”
父母微信朋友圈这些转发而来的所谓“科学研究表明”类文章,开头大都“科普范儿”十足,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近日,“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健康养生等领域,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
“伪科普”医疗广告违害大
瞄准中老年人的所谓医疗服务,最为常见的是卖保健品。此类勾当先前多在线下发生。常规的诱导方式是通过户外免费体检咨询或举办免费发放礼品的讲座。2017年央视“315”晚会就曾曝光一批将黑手伸向老人的保健品企业,他们打着“健康讲座”的旗号,干着卖保健品骗钱的勾当。
近几年,一些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微信朋友圈,开始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炮制“伪科普”文章式广告,打着科普的幌子,瞄准一些热衷于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推行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或所谓“新科技”医疗产品和服务,大有线上线下联动之势。
老年人沉迷于买保健品,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时不时还登上社会版头条,让人唏嘘:青岛一位60岁老人花10万元购买保健品后被坑,留下遗书在海边自杀身亡;重庆一大妈为了买保健品,耗尽老两口节俭一辈子省下的30多万积蓄,导致老伴重病无钱医治……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