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应用 >

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智慧沈北”

来源:沈阳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13 15:03 
核心提示: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区域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沈北新区要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将手机通过插座插到一部Ipad屏幕的底座上,手机就"变形"为大屏幕的平板电脑,上网、看电影,可尽享视觉盛宴;屏幕组件内置的大容量电池,随时随地为手机充电,将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由1天延长到4天。”4月12日上午,在位于沈北新区的华谊联科(沈阳)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副总经理姜英才指着一款可“变形”的智能手机告诉记者,这款今年初推出的全球首发“变形手机”是自主研发的结晶,已申请了国际、国内专利。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区域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沈北新区要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以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才能早日让"中心城市新都心、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田园新都市建设"变成现实。”沈北新区区委主要领导表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沈北谋全局、立长远之策,要推动沈北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不断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沈北可持续发展动力,是沈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总体思路:按照《沈北新区建设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实施方案》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十二五”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机制,以创新载体建设、科技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结合、科技产业发展为重点,在资源整合、技术转移、多元化投入、技术开发、人才激励和成果评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提升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建成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为沈北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具体目标:以集聚创新源头,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目标,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机制,构建由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研发团队组成的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体系,建设“智慧沈北”。

实施“555”创新源头聚集工程,依托沈北大学城、科研院所、特色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资源优势,培育和引进5个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等,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培育50个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带动500家科技创新单位加入科技创新联盟,打造令人瞩目的“沈北创新源头聚集区”。

实施“海聚”工程,建立5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聚集5个由国家级中青年创新人才领衔的研发团队,聚集20个由创新领军人才领衔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名海外人才来新区创新创业,打造东北地区创新创业最活跃、创新人才最向往并主动汇聚的“乐土”。

培育、引入10家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带动30家科技服务机构向新区集聚,实现聚集区的科技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显著提升,成为北方最具活力的科技服务聚集区。

推动不少于20项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转化落地;推动新区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到“十二五”末期突破8亿元,带动主导产业产值近150亿元,成为东北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首选基地。

创新统筹协调机制

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沈北新区切实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努力形成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合力。

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建立沈北新区政产学研金联席会,加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和全面合作,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优化配置区域科技资源;完善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手段,建立科技服务主管部门、属地管理机构齐抓共管同服务的科技服务工作体系;建设沈北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设立行政服务平台,对科技型企业提供工商、税务、专利、金融、技术交易、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科技立项以及优惠政策落实等“一站式”服务。

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科技产业化基地。打造东北区域科技创新的展示中心、科技创新的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的示范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的交流中心;依托辽大、沈航、医大、沈师、工程学院等沈北大学城资源建设五个大学科技园;建设以东亚种业为核心,以玉米育种、水稻育种为主攻方向的国家级种业创新中心;发挥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和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移动通信、数字家电、LED显示等为研究方向的移动通信及光电信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以动漫、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为研究方向的创意产业创新中心;依托激光再制造、航宇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