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标准 >

把握云计算产业机遇,驱动企业转型升级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8 15:07 
核心提示:“云计算是我们公司转型的关键战略,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执行官张湘辉博士在接受访问时如是说。

“云计算是我们公司转型的关键战略,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执行官张湘辉博士在接受访问时如是说。

根据微软2011年第二季度财报,微软Q2营收总计195.5亿美元,净利润达到66.3亿美元。在软件领域,同比去年增长24%,这主要归功于Office 2010的骄人销量,在上市以后同样长度的时间段内,它比Office2007多卖出了50%;在娱乐领域,同比增长56%,其中,Kinect更是创下了上市60天内售出800万台的奇迹,受它的带动,Xbox360同比去年多卖了21%。可见,微软仍然是全球相当会赚钱的公司。

那么,微软如此强烈的转型诉求源自哪里?云计算这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和商业模式,对重塑IT产业格局具有怎样的作用?云计算引发的新一轮IT产业变革,将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PC软件霸主微软公司,将如何在云计算时代续写昔日辉煌?……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执行官张湘辉博士,透视云计算产业发展,解读微软公司“云+端”战略。

五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

云计算标准保证用户体验

记者:近两年来,发展云计算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云计算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您认为云计算究竟是什么?目前,中国云计算标准制定情况如何?

张湘辉:目前云计算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说法,所谓云计算,就是通过互联网把(存储于数据中心上的)IT资源传输给用户。云计算包括五个关键要素。第一是自服务,用户可以随时按需使用;第二是高度灵活性,比如做动漫渲染或者飞机制造,能够在PC机和高性能超级计算机之间灵活转换;第三是资源对用户来说一定是海量的;第四是宽带要足够大;第五就是要有清楚且透明的服务计费模式。违反其中任一条都不能称之为云计算。其实云计算,跟我们现在用电、用水是一回事。

云计算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标准是为了保证用户最好的体验,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服务,标准同时又要跟市场有很好的衔接。目前全国信标委以及工信部四所正在牵头做这个事情。今天中国在制定标准方面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外企交流,与国际接轨,微软也在积极参与中国云计算标准制定的小组讨论。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中国的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合理优化数据中心是核心

微软以软件实现云计算应用

记者:国内外IT和互联网企业,纷纷从不同领域和角度部署云计算战略,并推出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您认为部署云计算的核心是什么?

张湘辉:从技术上讲,云计算最核心的部分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本身代表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当一个城市要搞云计算时,首先要建立规模比较大的数据中心,但要合理优化,不要盲目重建。而且,数据中心一定要能够同时满足很多应用的需求。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统一管理,通过集中在一个地方管理,在各个数据中心则基本不需要再安排人员。第二,提高安全性,硬件和软件都有升级,且管理人员的水平比之前有提高。另外,有一些高度保密的数据,用户对存储在公共云上确实不放心,也可以存储在私有云上。第三,节能减排。数据中心的能耗主要产生于服务器本身,还有空调、照明耗电。微软数据中心的业务流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过去15年里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比如用一台小型机的代价,可以安装40、50台虚拟化的Windows服务器,从而完成更多的应用,微软在这方面是一个先锋。还有就是空调和照明节能,微软提出了第四代集装箱式的数据中心,通过缩小空间实现降耗。

对于当前的云计算,我觉得有很多曲解。做云计算并不是说原来的东西都不能用了,我们初衷就是提高效率,降低用户成本,对绿色经济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微软一直倡导的是,在现有的IT硬件基础上进行整合,通过软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跟很多其他公司做法有区别的地方。

记者:这也是很多企业和个人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如何在他们现有的IT基础上平滑过渡到云计算。

张湘辉:对,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平滑过渡,就是对现在的工作没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框架在将来要有很强的扩充性。首先是硬件的平滑过渡。微软提出来的方案,是在现有硬件基础上,装上我们云计算方案的软件包就可以了,通过虚拟化的技术提高私有云、公共云效率,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段内还可以不买硬件。第二是软件的平滑过渡,现在Windows Server上可以用的软件,在“云”的平台上同样可以使用。我们专门成立了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用户有任何疑问,可以到我们已经构架好的系统上进行测试,还有专业工程人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因此,微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对现有硬件基础没有新的要求,对软件能做到平滑的过渡,同时能为将来搭起很好的架构,实现一个数据中心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应用。例如,在一个城市里面,会有医疗云、中小型企业服务云等,都可以在一套“云”的数据中心上实现,这样才可以做到高效率、高管理、高稳定性和高安全性。

微软三大模式布局云计算

提供从云到端的整套方案

记者:请介绍一下微软云计算战略的特点和优势。

张湘辉:微软云计算的战略包括三大部分,微软运营、伙伴运营和客户自建,目的是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三种不同的云计算运营模式。目前,中国的用户有两类:一类是想要自己搭建 “云”的基础设施,一类是想创建“云”的服务。在这方面,微软是唯一一家公司,既有公共云,同时也能够帮助中国这两类用户搭建“云”的服务,这是我们非常独特的地方。

云计算有三种服务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与很多其他云计算提供商不同,微软能够提供三种服务模式的云计算,这也是我们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地方。

记者:微软在云计算战略推广过程中一直强调“云+端”。当业界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在“云”平台的搭建和推广上时,微软为何要强调端的重要性?未来微软将如何把“云”和“端”结合起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张湘辉:在这里,我想先把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关系讲一下。我提出过一个说法,物联网等于“云+端”,这也是温家宝总理的物联网“感知中国”给我的启示。物联网完全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支持,包括云计算的端。这个端可以是手机、PC,可以是血压计或医院其他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对交通进行监测的雷达设备等。

云计算的时代不再需要智能的端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相反,对端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只有通过端才能把云计算的服务提供给用户,而且端的处理能力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未来的端一定要做到高度兼容。

微软在终端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不遗余力。我们的服务器及后台做得越来越好了,在自然用户界面(NUI)以及Kinect体感游戏机等方面,都拥有了大量的成果。目前,几乎所有微软产品和服务都已可利用云服务,如Office 365、Windows Server、Windows Azure、WP7、Xbox,以及Windows、SharePoint等。

微软在提供用户价值方面,从端到后端到数据中心,有一套完整的方案。端提供给用户最好的体验,数据中心又是高效率、高安全的。

微软携手地方政府

加快云计算在中国落地

记者:结合微软在国内实施的一些云计算案例,您认为在什么行业里面的应用成效比较明显?

张湘辉:微软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合作伙伴的合作,加快云计算技术在中国的落地。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不错的成效。

例如,在教育方面,Live@edu是微软向教育行业提供的一整套免费在线通讯和协作服务,比如清华社区公共服务,我们现在就在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谈这项服务的应用推广。在医疗方面, 微软与上海数据港公司合作,在上海闸北区建立卫生医疗云计算服务平台,我们希望今后能够为整个上海市提供这样的服务,未来这项服务同样适用于其他城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建立数据中心,需要选用低成本、高回报的业务模式,云计算模式恰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已经与国内一些工业园区合作建立这样云计算平台,如上海的“中小企业云”、苏州的“风云在线”等。

此外,还有政府的内部办公以及对外窗口、公民服务等。各地政府都对云计算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无论北京的“祥云工程”,还是深圳的云计算中心,我们都在进行很紧密的合作。

凭借15年的经验积累和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越来越多的政府及企业用户已经开始了解、采用并受益于微软云计算。微软将继续大规模投资云计算,每年有超过95亿美元用于研发,而在微软全球9万名员工中,约有7、8万人都在从事各种与云计算有关的工作。云计算对我们公司持续增长和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新闻点评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