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关键词:创新、融合、普及
201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拉开了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大幕。经过两年的发展,中国云计算产业已经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云应用和云服务日渐丰富,呈现出一派神州处处彩云飞的繁荣景象。
一是试点城市云计算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在北京,参与祥云工程的中外企业已有100多家,以“基金+基地”的运作模式,已建成以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为主的北部云服务基地和以亦庄中国云产业园为主的南部云后台基地。在上海,闸北区着力打造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集聚云计算企业近百家,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在深圳,已经建立起云计算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实验室8个,重点实验室1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个。在杭州,云计算产业已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人民币,其中阿里云的年产值约30亿元人民币。在无锡,以新区太科园为发展核心已形成了一批云计算以及与云计算相关的龙头企业,2012年云计算业务收入将突破10亿元。
二是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商业模式日臻成熟。百度、阿里、盛大、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华为、神州数码、浪潮、曙光等IT企业,三大运营商、IDC企业等,构成了中国云计算服务的主力阵营。阿里、盛大和腾讯主要提供云主机、云存储、开放数据库等IaaS服务。百度、新浪、360等公司则推出了面向企业和开发者的PaaS云平台,通过分成方式与开发者实现了共赢。此外,华为、神码、浪潮、曙光等ICT制造商在云计算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电信运营商和IDC企业依托数据中心,开始向IaaS服务商转型。
三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认知显著提升。部分发达地区也已经开始将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探索云计算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园区服务以及医疗卫生、互联网、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私有云也已成为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重点,包括电信、能源、电力、医药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都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始实践云计算。调查显示,云计算的市场认知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其中30%左右的受访企业已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公共云计算服务。
展望未来,云计算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赛迪顾问分析,201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关键词:创新、融合、普及。
一是创新,即以企业为主体的云计算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将取得新的突破。我国拥有世界级规模的互联网和电信运营企业,ICT制造企业也拥有较为雄厚的产品研发、制造基础。但目前在一些云计算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方面,我国与领先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国家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将进一步向企业倾斜,从而激活企业创新动力、缩短新技术产业化周期。相信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效益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云计算产业有望在高性能计算、高端容错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与智能处理、数据中心节能、增强虚拟现实、企业级云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是融合,即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如果说前两年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不同领域还是各领风骚的景象,那么未来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多的呈现融合发展态势。大数据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增长,云计算则为这些海量的、多样化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的支撑平台。而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与优化结果,又将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反馈或交叉反馈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家庭、社会化网络等应用中,进一步改善使用体验,并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是普及,云计算将越来越趋向于以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方式,普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信息化”必将由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力,而云计算则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领域,云计算将帮助企业降低IT运维成本、提升设计研发能力。在城镇化领域,云计算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平台和服务手段,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要保障,在交通、医疗、教育、安防等领域与城市生活和社会管理广泛关联。在农业现代化领域,通过云终端与云服务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展望2013,在官产学研各方资源协同创新带动下,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环境将更加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大企业IT架构向私有云迁移、中小企业云服务采购需求进一步激发等将促使中国云计算市场日益繁荣。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