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上海致力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

来源:通信世界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1-04 19:31 
核心提示:“现在很多公有云服务企业不光是卖服务,很多时候也是带咨询一起卖,比如说上海的一些服务垂直领域细分市场的企业。”唐全荣举例,如将金融业营销理念移植到零售与服务业态的卖买提,它主要为各行业实体连锁经营企业提供会员营销解决方案和服务。

越来越接近中心。

“现在是第一个三年的收尾之年,第二个三年将从2013年开始。”2012年12月26日,作为配合上海市政府相关产业职能部门推进云计算发展的重要执行机构,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唐全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云海计划过去三年实际上是从提升创新能力从试点应用抓起,第二个三年将大量铺开应用,而第三个三年可能就是整个产业的腾飞。”

2010年8月,上海正式发布其基于调研的《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简称“云海计划1.0”),称将致力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

其阶段目标被概括为“十百千”,即培育十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和服务企业;建成十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推动百家企业从传统信息化向云计算转型;推动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培养和引进千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

不过截至目前,这些细化目标均已被超标完成。据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提供的资料: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和服务企业甚至已超过30家。

上海的逻辑起点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云海计划1.0”》行动方案中几乎看不到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这些有关云计算的技术字眼。

这显示了上海云思路的逻辑起点:其一,上述类型只是云计算产业链中非常小一块,上海不愿把“饭店”变成一个“指定生产青菜”的地方。其二,定义由市场决定,以后可能还会发生更改。

“这也是上海这几年在云计算发展和其它城市不太一样的地方。”唐全荣指出,如有些城市可能以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有些以硬件制造的集聚效应带动,有些则以服务大企业带动。

“规划不同与各城市产业定位有关,上海是希望能真正市场驱动,政府主要通过规范使产业走在一个正确道路,创造良好商业环境是上海根本出发点。”唐全荣说。

目前上海已团聚起一批优秀本土和外资企业。事实上行动方案发布仅2个月,IBM、EMC已决定在沪加大投资,微软则除在2010年秋部署上海云计算创新中心外,也已于2012年11月宣布将再把其公有云落沪。

本土企业腾讯已在上海建立华东云计算中心和电子商务基地。2011年5月,华为与上海正式签署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在此建立全球云计算联合实验室,构建核心技术研发队伍,与上海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计算转型。

2011年底,上海云海数据中心揭牌,临港成为上海最大离岸数据产业集聚区。“这里也有一个上海区别其它城市的地方。”唐全荣指出,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高能耗、产出相对较低的产业,但作为一个靠高运转及城市建设而非依赖能源和资源的城市,上海一直希望能在信息服务业有更高端发展:“因此上海只会去建设满足自身需要的数据中心,然后通过这些数据中心去发展上面更高更具商业模式的产业。”

他进一步指出,上海致力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这里的中心是指产业中心而非物理中心,云计算有产业链上下游,但上海会根据自身城市定位而更倾向于扶持产业链中更靠近用户端、更高附加值的产业。

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既包括资金环境,也包括政策和地域环境。资金支持上,上海成立有一只募资额达3亿元的专业云计算风投基金,田溯宁的宽带资本、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及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资金是这批资金的主要来源。

其次政策和地域环境方面,上海闸北区和杨浦区率先成为两个“云基地”,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上海半壁江山的浦东,则被定义为“云计算示范区”。

除市政府在资金环境、地域环境等大方向做最终决策和规划外,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的协助工作主要包括:行动方案出炉前的深度调研、帮助企业与政府资源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对接、金融资本与企业对接、以“云海产业联盟”为主导的会议和论坛、围绕高校展开的人才服务,及根据产业需要进行的各种对外交流。

该中心核心人员其实早在2009年即已到位,调研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而调研中他们发现,上海实际上在当时从事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已有不少。

如虚拟化方面2009年就有四家,2011年成长到十家;服务形式卖软件2004年上海就已有面向金融细分领域的企业;2007年就已有专做云存储服务的企业,这些调研结果对云海计划以“内生型自主创新”为主题思路的逻辑起点提供不少参考价值。

2011年,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协助上海市经信委启动上海市云计算应用示范项目,向全市征集应用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再通过专家评审按条件进入选拔。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发起成立的“云海产业联盟”,作为一支促成上海产业链环境的强劲连接点,企业成员已从原50多家扩展至目前170多家。

“2010年我们调研发现,很少有企业能把赢利点说清楚,但今年(2012年)写报告时,很多企业销售额已达规模,不少甚至过亿,各企业商业模式也都已经清晰化。”唐全荣说。

三个三年计划

2010年至刚刚结束的2012年,上海市政府的基本导向是重在提升创新能力、从试点应用抓起;2013年到2015年是将大量铺开应用,最后2016到2018年旨在产业整体的腾飞。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在国内比较成功的云计算公有云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服务垂直领域细分市场,这类商业模式销售推广更容易,不需烧很多钱;而另一种即致力高端客户的商业模式,这种回收资金相对快速。而相对而言,做普适性教育市场企业少,这也与上海务实的风格不谋而合。

“现在很多公有云服务企业不光是卖服务,很多时候也是带咨询一起卖,比如说上海的一些服务垂直领域细分市场的企业。”唐全荣举例,如将金融业营销理念移植到零售与服务业态的卖买提,它主要为各行业实体连锁经营企业提供会员营销解决方案和服务。

简单说,卖买提不需要客户花巨资投入固定资产,而只需每个月向它交纳一笔小数量的预装费,然后他们就能通过卖买提的服务系统跑流程,每跑一笔再给部分佣金。如此一来,卖买提解决了客户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繁琐的建设过程,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了一套咨询体系,后者用这套东西就能实现管理内部员工、外部客户的智能。类似公有云企业能把细分市场做得十分深入,涉及到每个点、每个人和每个问题。

唐全荣还指出,目前中国云计算产业还缺乏高端运营人才和新模式高端技术人才。此外,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统一标准,可能更需要一套体系去规范从业者行为,以保证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不间断服务。

“极端情况就是有一个云计算平台,上面跑一百万家中小企业信息,然后这个企业突然倒闭,它的数据没有被备份,那这一百万家企业都要跟着倒闭。”唐全荣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已在准备一个云计算技术创新标准化联盟,做类似企业联合标准的本地企业自律工作。此外,该中心也在跟有关部门探讨如何规范市场问题,如2011年闸北、杨浦等基地已从园区开始对驻内的相关云计算企业进行资质认定。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