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云计算时代的生态文明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12-04 17:42 
核心提示:以资本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模式极大地刺激了人性中的私欲,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快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但是这种强调少数人利益和享受的社会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物种危机,气候危机,道德危机等。

文明体现了智能生命在物理世界的先进程度,也是评价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高低的指标。文明并不是人类的专有名词,地球生命都有自己的文明。猴子、大象、蚂蚁有自己的固有行为模式,并且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以便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

人类文明和其它生物类文明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文明的传承方式,人们可以采用符号的形式传承文明。文明的累积让人类成为了地球的管理者。

以资本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模式极大地刺激了人性中的私欲,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快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但是这种强调少数人利益和享受的社会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物种危机,气候危机,道德危机等。

云计算将通过革命性的技术有效地管理文明,理顺文明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什么是文明

给事物命名并定义是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命名的。《道德经》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很有学问,也不能给提供宇宙原始构成物质的东西取名,因为这个东西是在宇宙之前就有了,不属于宇宙里面的东西,所以强行取名叫“道”,并不一定准确。就象目前的“云计算”,很多人已经认为这个名字不贴切。

也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给出明确的定义,如同橡皮筋,针对不同的外力,观察者的描述是不同的。文明、经济、价值观、云计算这些名词就难以给出准确的定义。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物理世界里存在的事物包含有三个部分的内容,表象、本质构成、动态过程。人类对事物的定义基本上是针对表象做出的,所以对于表象不清晰的事物,难以给出准确的定义也就很正常了。

文明的来源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马融曰,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沈麟士曰,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王弼曰,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

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阳气上达于地,故曰“见龙在田”,百草萌芽孚甲,故曰文明。(孚甲:指草木种子分裂发芽。引申为萌发,萌生。孚,通“ 莩 ”,叶里白皮。甲,草木初生时所带种子的皮壳。)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含义是指,当有德行的君子不再潜隐,出现在社会上时,就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品德创造出美好的事物,从而改善天下人的生活质量。

可见,最早的文明一词的含义是指由圣贤之人带领下,人们自己所创造的美好的事物。除了发明的产品、工具、文化、艺术,中国的古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品德。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何为文明

文明是指人类自身运用思维能力所创造的事物的总和。这些事物是人类发明的,包含物质和精神两大部分。物质部分是采用物理世界存在的物质创造的,比如房子、飞机、古代的石器工具等,精神部分是通过人脑思维活动创造的,如文学、艺术、科学、道德修养等。

文明是一个试图描述人类总体生存能力的名词。包含了物理世界、虚拟世界以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准确地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上述的定义只是描述了事物的存在形式,事实上文明还包含人类的行为过程,这种动态变化的行为过程影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动态事情是无法通过定义的形式来附加在一个静态的名词里。

真正创造文明的主体是人民,但是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可以改变了文明的方向,比如詹姆斯·瓦特、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兰·麦席森·图灵等。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科技方法的选择不是唯一的,在关键位置的不同选择将带来不同的文明。

世界观的意义在于它将影响人们选择的科技路线,并且为文明发展提供推动力。比如云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快速把财富聚集到少数人手里的技术,也可以提供分散财富缩小贫富差距的技术,而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则是由人们的世界观来决定的。

如何直面文明的内容

文明仅仅是人类自身所创造的事物的总和,本身并不包含价值趋向。《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非线性的不确定性选择中,发展路线是由人们自己的行为决定的,因此其未来出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科技路线将创造出不同的科技产品,引导出不同的文化以及世界观。这些事物,无论好坏,都属于文明的内容。比如核电为人们提供了能源,但是核废料会带来潜在的危害,这两样都是人类创造的事物,都是人类文明的内容。不能根据自身的好恶来决定文明的内容,实事求是地正确面对才是符合科学精神的态度。

生态文明的意义

工业革命取得的成就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征服欲望。这种欲望提升了人类的创造能力,推动了现在科学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喧宾夺主、角色错乱的自我状态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现代科学在人们的狂妄中迷失了方向。似乎全世界都欢呼新技术创造的产品带来的好处,却没有人关注新产品同时带来的危害。人们在谈论核能带来的电力享受,没有人关心核废料遗留下来的危害;人们在谈论转基因带来的食物丰裕,却没有人思考当改变的基因代码替换到动物和人的代码里后,是否会改变动物和人的特征。

尽管三百年的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文明包含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然而人类从来就没有征服过自然,事实上,未来也不可能征服自然。人类仅仅是地球上种类众多事物中的其中一类,在人类出现之前,大多数的事物已经存在。这些事物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稳定、平衡发展的关联体系。

生态文明的提出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意义。明确指出各种类型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人作为这个生态系统里的存在事物,本身并不享受特殊地位。因此,当人类利用独有的大脑思维能力创造新事物时,必须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或者团体的利益。

生态文明是指文明具有生态系统特征,并非指新的文明。生态是形容词,说明文明里所包含的内容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文明具有的生态系统特征将推动物理世界的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比如找到了生产核能的技术,就必须找到处理核废料的技术,这种技术是指把核废料作为原料,然后再生产出没有危害的新产品,并非目前的储存废料方式。如果自然界生物系统里没有屎壳郎以动物粪便为食,就不会有和谐、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生态文明包含了中国古人相生相克的思想。《归藏易》、《连山易》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或许对现在的科学家探索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