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台风背后的云计算

来源:原创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14 18:01 
核心提示:以8月8日登陆过境的超强台风海葵为例,8月5日的系统访问量仅有区区不到10万,而6日增加到80万,7日增加到250万,8日创下350万的访问,这也是该系统自上线以来的历史新记录。也就是说3天内的访问量增长了几十倍。

感谢二娃的投递每年夏季,源自南太平洋的台风便频频造访浙江。这一危害极大的气象让所有的东部沿海居民受到威胁,也让浙江省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压力倍增,平日只有几万PV的网站会在几天之内上升到几百万PV。很少有系统会比灾害预报系统受到的压力更大的了,在这类突然剧增的访问量面前,甚至连淘宝网的双十二大促销这样的大型网络狂欢都相形见绌。毫无疑问,浙江省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就遇到了这个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式则是与阿里云合作,采用了先进的“云计算”。

台风路径发布系统

从每年的5月开始到11月间,东亚就进入了台风季。太平洋上可能会诞生数十个热带气旋,其中有很大部分最终并未发展成为台风,还有些则因副热带气压带而滞留海上,能够登陆的台风数量并不多。

但凡是登陆的台风就如同精挑细选的死士一样异常可怕。在来临之前,政府发布公告提醒做好准备,严重的时候则会发布放假通知,所有企事业停工,学校停课。上上下下关注台风的方向和威力,由于其强大的威力,在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时候甚至酿成不少谣言。

在互联网时代,上网去看台风成为公众了解信息的主流途径。这当中,实时更新的台风路径发布系统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源。电视台和微博上的信息绝大多数来源于这个网站,因为防台指挥中心的大屏显示的就是该系统。

浙江的这一系统还汇聚了中港台日美5地气象部门的预测数据,并以每小时更新一次的速度快速跟进台风进展与路径。是抗台防灾指挥、市民生活出行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对于稳定性的要求异常严苛。

一位横向对比了台风预报网站的工程师表示,目前在技术投入上相对重视的主要有浙江省台、温州台、上海台,其他省市的台风预报系统非常简陋,甚至保持了官方机构一贯对于非IE浏览器的极端排斥。

无疑,这与浙江省对台风之痛刻骨铭心有关。1956年,三门县登陆的台风造成近5000居民死亡。1988年8月8日杭州因台风全城停电5天。1997年台风受灾人口2167万,占全省人口的一半。近年来每个超强台风均会带来180亿以上的损失。

巨大的流量挑战

“宕机是最常见的情形。”今年台风季中,每遇台风来临,就会有一些气象网站陷入崩溃,原本采用的技术就并不高超,遭遇到如台风版上网找资料的用户之后,简直就是“弱爆了”。

以8月8日登陆过境的超强台风海葵为例,8月5日的系统访问量仅有区区不到10万,而6日增加到80万,7日增加到250万,8日创下350万的访问,这也是该系统自上线以来的历史新记录。也就是说3天内的访问量增长了几十倍。

“按照400万访问的标准去配置服务器是不太现实的,因为除了这一天之外,99%的资源就会闲置浪费。而临时去找满足新增99%的计算资源也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采购与部署需要大量时间。”该系统负责人表示。

“这是非常典型的云计算弹性应用场景,我们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且快速去做,以7月份的第一个台风为测试对象,结果完全无压力。”阿里云计算总监张敬表示,当前只有云计算可以实现这种规模的弹性。

为了应对更大规模的台风海葵,一共动用了SLB负载均衡、云服务器、开放存储这3种产品。负载均衡负责将暴增的用户动态地引导到不同的服务器上,以防止单个服务器压力过大而崩溃。而数台云服务器则被部署到不同的集群上,这使得即便单个集群出现意外也不至于系统崩溃。开放存储中存放了历年的台风数据,并且得到气象站不断更新的数据上传,这些数据都被同步存储到不同地方的存储设备上,确保不会因为硬盘故障而丢失任何数据。

一言以蔽之,分布式的云计算将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点,而与此同时也能根据访问的量进行动态的扩展。这是一个在前几年还仅仅是设想的大型系统飞天所提供的部分服务,也是阿里云计算的核心服务。

云计算如何被落地?

台风必然带来灾害,所幸的是,海葵并未造成太大的损失。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云计算第一次与预警、应急等一起被列入防台成功经验。这也意味着,云计算这种由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通用技术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作为管理部门的浙江省水利厅,还希望借助云计算进一步增强台风路径发布系统的功能,将水文资料、实时图片等集成进去,做出全国最好的台风系统。

事实上,作为新生事物尤其是企业提供的服务,往往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接纳。云计算也面临这一困境。但在防台过程中体现的价值也深深地吸引了许多单位的关注,这些公众服务实际上都具备非常典型的峰谷效应,迫切需要弹性的廉价的云计算的支持。

“云计算的推广过程与研发一样艰难,但事实证明云计算是被很多人所需要的,未来会更好。”张敬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