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迈向云计算
无论是翻看技术杂志或者参加战略研讨会,你都很难回避下一代企业计算的伟大浪潮: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神秘而难以捉摸的术语。各式各样的时髦词汇对于我们理解云计算的本质毫无帮助,比如网格(grid)、效用(utility)、面向服务架构(SOA)、服务管理、软件即服务以及平台即服务等等。
面对故弄玄虚的技术词汇和虚幻的美好前景,我们必须认清云计算的本质:这是一场商业革命,技术并非主要角色。而且,云计算的实用价值要根据企业的整体情况来进行评估。转向云计算还需要新的思维方式,比如投资决策和对于成功的评判都不能局限于具体技术、项目甚至IT部门,因为云计算所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对于云计算,我们可以想象成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从用户处移走了。用户不再需要考虑硬件事宜,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某些情况下,用户也不需要考虑应用的问题,他们只须确定所需要的功能即可。而且,有时业务端的用户甚至不需要技术部门作为功能实现的中间人,当前由企业内部技术团队所承担的战略和战术指导职能都会迁移到云中。
效率和敏捷性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效率和成本因素是采用云计算的首要推动力。但是,有些企业还把云计算看成创新和敏捷的助推器。如果软硬件能够持续更新并正常运转,企业就可以集中资源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践,不断挖掘客户并为之提供更佳的服务。在启动变革时,计算资源的就绪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云计算的各种词汇,最好不要试图去一一搞清含义。比如效用计算,指的是按使用量计费的模式,也即亚马逊采用的方法。电力则经常用来描述云计算的特性:只用插上插头,无须关心电力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其背后的运转方式。网格计算则是指将海量的计算机协同起来,通过分布式计算求解大型问题。网格方式可以提供单个组织所无法具备的处理和存储能力。
现实地说,向云计算的迁移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将计算需求放到云里。小公司在迁移完成之后可以获得快速的回报。而大公司则受制于那些复杂且重要的内建系统以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业务流程,这些东西很难在短时间内移到云中。
工作模式的转变
我们无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比之购买服务器和软件系统,工作模式的转变则更加不易。领先的公司都正在将业务和技术的管理进行融合。这意味着决策者要熟悉更多的领域并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推进战略。对他们而言,技术不应该再是神秘而难以捉摸的东西。
云计算的工具将会以更加友好的方式提供给最终用户,后者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应该能够掌握这些工具。与此同时,用户也应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以此更好地理解并使用云计算的相关工具。
进入云中
云计算的决策要求对当前及未来企业体系架构的重构,即所谓的企业战略架构(SEA)。企业战略架构描述的是企业的目标及其达成方式,包括业务目标和支撑技术 – 也就是说,以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为骨架。
从最高层次来看,企业战略架构是用非技术性的语言表述的,企业中任何员工都应该能够理解之。企业战略架构对所有业务流程进行端到端的描述,包括外部合作伙伴和用户。大多数企业都有各种流程描述文档,包括长期规划的手册(通常都放在书架上收集灰尘)和各种任务声明。企业战略架构可以消除各种信息孤岛,清理出相互矛盾的目标和执行上的冗余。
而在最底层,企业战略架构就完全技术化了:对各种所用到的信息技术进行具体定义。在先进的企业中,通常是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来描述 – 即软件以模块形式组合在一起,从而构建所需的服务(这项工作有时是由业务端用户来完成的)。SOA可以驻留在企业内部或者云中。云计算对于SOA来说并不是必需的,但是确实能为企业带来惊人的弹性,从而从容应对环境的各种变化。
有时,企业会面对下面这些宏观的问题:是否发展良好?是否找到并留住了优质客户?是否交付了创新产品?是否能够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客户需求、市场状况、新兴技术和竞争对手的举措)?从管理和技术角度是否采取了切实的行动?
从宏观绩效的角度来进行评估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方法。这种宏观的评测可以同具体业务流程的当前和预期状态相结合,也可以同内外部计算的成本相结合。无论如何,这种评估都不能脱离对客户和公司整体战略的影响而存在。
我对于IT的看法已经有过详细的讲述,并且和那些宣告IT部门末日的激进主义者有着一定的共鸣。但是,我坚信很可能CIO的角色将会发生变化。诚然技术对于所有的业务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如何利用其来服务于业务则是与时俱进的。未来技术将从满足企业日常需求转向成为业务的推动因素。
总之,当前要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保证你的战略足够明确地专注在业务发展上。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