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中国物联网国家标准草案将于年内完成

来源:www.gkong.com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9-07 11:37 
核心提示:目前,发达国家正争相布局物联网,而最为关键的争夺则是对物联网核心技术专利主导权与国际标准的掌控。物联网作为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必须及早谋划、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加速知识产权布局,尽快建立我国自主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值此温家宝总理来到江苏无锡考察时提出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一周年之际,近日,记者在江苏省无锡市采访时了解到,经过一年的发展,我国的物联网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研发的物联网系统产品在六国峰会和特奥会的元首保卫、奥运火炬传递上海段、浦东及无锡硕放机场周界防入侵、上海2010世博会周界安防、太湖水质监测等重要场合得到成功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智能交通物联网的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多媒体传感网产品也已应用到欧洲的民用直升机上。尤为可喜的是,在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物联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标准制定上,我国物联网国家标准化进展迅速,并成为国际标准化的主导力量之一。2010年8月底,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ISO/IEC JTC1国际传感网标准工作组(WG7)会议上,正式确定中国专家担任我国主导提出的第一项传感网国际标准《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的主编,并通过了由我国提交的第一版标准草案。同时确定我国多名专家担任传感网系统架构部分标准的主编和联合编辑。这意味着中国在总体架构和核心技术层面开始主导传感网国际标准的制定。

站在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感知中国”中心的大楼前,三块牌子醒目地映入眼帘: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就是在当时的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指出:“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物物互联,从技术角度又称为传感网。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据Forrester等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将是现有人人互联业务的30倍,成为一个全新的万亿级信息产业。物联网连接的是物理空间,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构建未来智能型城市的基础,并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息息相关。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物联网纳入国家战略性计划。

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自2009年下半年,已将物联网定位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1999年我国开始物联网研究,与国际同时起步。当时国际上是以理论研究为主,采用以网络为核心的主线来发展。而以刘海涛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起步之初就从国家战略需求和应用实际出发,坚持以感知为主线进行推进。

如今身兼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多个职务的刘海涛,其率领的近400人的研发团队,在2003年该团队成为中科院传感网领域总体。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成为一支集聚了研发、管理、工程、市场等方面优秀人才的骨干队伍,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国际领先的传感网(物联网)专业研发团队,与国际上相比具有先发优势、同等水平,部分领先。该团队目前是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物联网方向总体课题、标准测试验证平台课题、设备制造与产业化课题、若干应用示范课题、关键技术课题的牵头承担单位,是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经过攻关,其团队已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部分技术世界领先;所提出的标准体系、系统架构和演进路线等顶层提案,被ISO/IEC JTC1国际标准认可,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主导力量之一,使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少有的国际竞争重要话语权。“他让人与万物沟通无障碍;在高科技领域,他发现了一片崭新的蓝海,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物联网的涛声。”这是被评为2009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时他的获奖理由。

“目前,发达国家正争相布局物联网,而最为关键的争夺则是对物联网核心技术专利主导权与国际标准的掌控。物联网作为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必须及早谋划、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加速知识产权布局,尽快建立我国自主的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物联网发展的主动权,以避免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身为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刘海涛和业界同仁认识一致。

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国家主权的一种体现。2007年,超前于国际推动我国正式启动传感网标准化工作。“感知中国”强调以感知为核心,其立意明显高于美国偏重计算的“智慧地球”计划。此种先发优势,使我国已占领国际物联网技术与标准制高点。2010年3月,我国主导提出的第一项传感网国际标准《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在ISO/IEC JTC1正式立项,这是我国首个牵头在传感网国际标准中立项的项目。在团队争取下,首届 ISO/IEC JTC1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SGSN)于2008年6月在上海召开;代表我国联合美国、德国和韩国等推动ISO/IEC JTC1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化工作组(WG7),使我国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主导国之一;自2007年以来,团队提出了多项传感网通信技术标准提案在IEEE 802.15.4e、IEEE 802.15.4g中均已被采纳,成为IEEE 802.15.4系列标准的组成部分;于2010年5月承办了美国IEEE 802在我国大陆的首次标准全会,代表着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目前,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已建立11个标准项目组,正在制定传感网总则、术语、网络、安全、标识、测试、接口等十多项国家标准,预计2010年底将完成草案编制工作。目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起草的机场围界传感器网络防入侵系统技术要求、面向大型建筑节能监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技术要求等两项行业应用规范获工信部批准正式立项。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全新的综合信息系统,并不是现有网络的延伸,它拥有自己的协议算法、关键技术、体系架构和产业模式。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均已确定了物联网的三层体系架构,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与现有基础网络相结合,提供感知服务,真正实现对物理世界无处不在的感知。我国主导“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传感网系统架构”等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为这一发展趋势奠定了重要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中,中国有着广阔的、世界最大的信息市场和种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业,这将为我们带来话语权。但由于物联网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泛,物联网产业各环节的标准高低也不尽相同,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需要走好三步棋:在已经落后的标准领域努力“挤进去”,在同步研发的标准领域要能“抢到位”,在我国领先的标准领域能及时“圈到地”,从而使我国在物联网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都能找到合适位置。

有关专家呼吁:当前,物联网已到了产业化尤其是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迫在眉睫。要依托现有的国际标准化优势,结合我国物联网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推行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国家层面统一协调,重点突破核心卡位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点,保障我国在国际物联网产业链体系中占领高端,推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