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可派大用场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30 15:22 
核心提示:是什么原因导致农业灾害多发?我国对于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视程度如何?未来农业领域防治自然灾害的重点在哪里?8月29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孙忠富研究员。

粘虫造成的危害虽已消除,但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干旱、洪涝等灾害也屡见不鲜。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业灾害多发?我国对于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视程度如何?未来农业领域防治自然灾害的重点在哪里?8月29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孙忠富研究员。

记者:如何看待这次东北、华北地区暴发的规模空前的虫灾?

孙忠富:大规模暴发病虫害实际上也不是近两年才有。历史上,病虫害本身的发生、发展、规模,包括它的流行,实际上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比方说它每一代的繁殖时间。其自身规律有一个大小年的问题,过几年它必定有一个大暴发,但是发生的程度主要还是与气象有关。

记者:关于农作物自然灾害的监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孙忠富:做好农作物自然灾害的监测工作有几个层面。一方面是植保站的层面,要有技术人员经常到现场巡视,以及时发现问题。植保站的人力有限,全国这么多种作物,光靠这些人远远不够。所以,另一方面,在自动化的策略层面,要大力推广网络、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空间技术(卫星遥感)在农作物监测过程中的应用。

采用图像、视频等科技监控手段,田地里有虫子马上就能看到,虫害什么时候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前知道,用少的成本实现全面监控。

另外,还应加强对环境变化、气象变化的研究,研究病虫害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在病虫害发生之前提前预测,知道是怎么变化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大致在什么时候发生。

实际上,这些方法有,但怎样大面积地、系统地推广,肯定还有很多问题要研究、完善,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总结。设备的投入、人的投入、人力的成本,都需要综合考量。

记者:物联网技术用于农业领域的防灾减灾的进展怎样?前景如何?

孙忠富:我们做的物联网技术最初不是针对病虫害,但是完全可以应用在这方面。之前我们的实验室主要做小麦的苗情研究,从小麦的播种到整个生产过程,长势如何、病虫灾害,我们都可以用物联网的技术监控它的生产全程。

物联网技术的原理是,我们在全国主要的小麦生产地安放了大量设备,主要是检测气象条件,比如温度、水分、降雨,地下的土壤、水分。未来我们还要监测小麦的营养成分。另外,我们还有图像、视频的系统,监测小麦的长势、长多高、什么时候开始开花吐穗。现在的视频清晰度已经可以发现虫斑、虫子。

光、温、水、气是小麦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掌握这些因素,我们就可以预测小麦的长势、产量。这些来自全国100多个点的监控信息通过网络技术传到数据中心,软件开发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再和农业的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从而成功开发出小麦苗情远程诊断系统。

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的数据,就可以为政府部门包括农委、农户等提供一些决策的信息。使用这种物联网技术,一方面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一方面实现全天候的检测,24小时获取信息,其信息也是真实、客观、实时、有效的。

当然,这项技术本身还要提高,监控点的布局还需提高密度,但我们在很多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取得突破。

物联网技术,除了可以检测小麦,实际上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都可以监测。技术是一样的,平台也是一致的。

记者:我国农业系统的防灾减灾重视程度怎样?

孙忠富:从国家的层面来讲,目前在逐步加大投入。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其本身的确是一个受灾害影响多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现代化农业,实际上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本身也是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另外,从大的背景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一些极端天气出现,比如说一些大的干旱、冰雹,包括病虫害,这些自然灾害应该说有加重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求我们政府部门对防灾减灾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另外,我国农业产量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农业灾害的绝对损失也越来越大,不可低估。这也要求我们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记者:未来农业的防灾减灾工作有哪些工作重点?需要注重哪些关键环节?

孙忠富:首先是要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和全社会都要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此外,要加强对于技术、财力上的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工程设施。农业的防灾减灾是一个大工程,没有基础设施不行,包括一些抗灾品种的选育,都需要加强。

另外,在农业的防灾减灾工作方面,要加强物资储备,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一旦灾害来临,知道该怎么办。从科研的角度来说,要加大科研力度,国家多批准一些防灾减灾的项目,科学家要多研发一些关键技术。

监测、预警、防控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首先是监测手段,你得知道有还是没有灾害,灾害发生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损失,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决定用哪个预案,政府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