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13 16:07 
核心提示:“50年来,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院长田维平说。

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科研生产基地南地深处,矗立着一座高约10米的门形建筑。它墙体斑驳、钢筋裸露,写满沧桑的躯干却仍伟岸挺拔。

这是一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它经历过近千次发动机试车试验,是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见证者之一。

“伟大的奇迹”——钱学森曾对这项事业作出如此评价。他说:“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50年来,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院长田维平说。

起航:小药条点燃大事业

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手中最“精良”的武器仅是缴获的美式装备。而当时驻扎在我国周边的世界强国军队手中,则掌握着最先进且具有核打击能力的武器——固体导弹因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机动性好、辅助设备少、维护简便、生存能力强、发射准备时间短等优点,引导了先进武器的潮流。

西方大国不断施加的露骨核威慑,让新中国领导人对强大军事实力的重要性有了深刻体会。领导国防科研的聂荣臻元帅掷地有声:我们也要搞固体导弹!

1956年10月8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刚刚归国不久的钱学森任院长。随后,国家在发展液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同时,做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战略决策,对建立我国完整的导弹、航天体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位于北京南郊的东山沟,搬来了一群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他们是五院新成立的固体推进剂研究室成员。当时国外对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严加封锁,我国的工业基础又十分薄弱,相关领域一片空白,研究探索之路困难重重。这些风华正茂、怀揣强国梦想的年轻人凭着对国防尖端技术的满腔热情,四处奔波,翻阅浩如烟海的国外公开资料,从“复合推进剂”、“贴壁浇注” 、“星形内孔”等简单词汇入手,开始了固体火箭动力技术的艰辛探索。

1958年7月的一天,东山沟里特别热闹。人们围着一根灰色的手搓药条,情绪很激动。它被点燃了,耀目的火焰立刻腾起,映亮了一张张喜悦的面孔。后来,这根只有铅笔大小的复合推进剂药条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固体第一芯”,而它发出的光芒,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希望之光。

1962年7月1日,国防部五院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在四川泸州远郊成立,成为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祥地。自此,这项事业正式起航。

长征:艰辛征途走出多项“第一”

“当时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渴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报效国家。”原国防部五院四分院驻内蒙古指挥部副主任陈克明回忆起5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感慨万千。“听说我分到国防部五院,同学都很羡慕,因为这是国防领域最尖端研究单位,可以研究最前沿内容,是我们心中的科研殿堂。”

来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报到时,陈克明发现这里与想象中的殿堂很不一样——一间教室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一个组里二三十人,只有两台手摇计算机、五块图板。“真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他说。

这一年,留学归来的赵殿礼也来到这里。“条件很艰苦,几乎可以说一无所有。”如今已是航天科工六院高级顾问的他回忆说,“没有参考数据、没有专家指导,研究人员只能边基建、边研究、边攻关、边生产。”

困难不仅于此。伴随着国际政治格局、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以及国家“大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航天固体动力战线广大工作者不得不开展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特殊的“长征”。半个世纪岁月中,他们走过了北京东山沟、四川高坝草原、内蒙古塞外戈壁、陕西秦岭深山、湖北谷城峡谷……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这支英雄的队伍背负着祖国的重托,钻深山、走荒原、闯戈壁、斗风沙,他们喝过黄泥水、住过干打垒,献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然而,这一切始终没有动摇他们对事业的执着,没有改变他们对祖国的承诺。

就这样,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发展史上无数个“第一”——

1965年,我国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直径300毫米发动机一连经受了六次飞行试验考核,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有能力自行研制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动力的火箭发动机。

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长征一号火箭末级的固体动力发动机最后一推,使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