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着手基础信息化建设 稳步发展智慧城市(2)

来源:物联网世界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5-22 14:56 
核心提示:记者: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您有怎样的建议和思路? 郑长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带来城市居民的全新体验。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监控、智慧医疗、智能出行、移动电子商务等等。这些都是新的现代服务业。所以它既是投资

记者: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您有怎样的建议和思路?

郑长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带来城市居民的全新体验。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监控、智慧医疗、智能出行、移动电子商务等等。这些都是新的“现代服务业”。所以它既是投资,同时也将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据保守估计,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将至少拉动5万个亿的经济增长值。

智慧城市需要先进技术的创新。从目前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来看,城市安全、城市交通、城市环保节能、城市医疗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更高性能的、更方便的技术和设备。而且在引入高精尖技术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高科技的不确定性和其发展规律,及时淘汰不再先进的技术,适时引入最有效、最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或企业。

智慧城市将会带来新的服务经济。城市中的水、电、气,都将变成服务,出现新的服务供应商;政府也会因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甚至统一管理运营平台的出现逐渐转变成为公众服务的角色。因此智慧城市真正要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智慧,并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转化成服务型政府。

记者: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您认为有利的条件有哪些?存在哪些阻力?如何解决阻力问题?

郑长春: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需要底层技术、系统架构和顶层设计的配合。目前的有利条件是底层技术和系统架构已经成熟,关键是顶层设计和应用的部分能否真正落地实施,并且满足各地政府的需求。

关于阻力问题,则需要从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进行分析。智慧城市建设,目的是支持政府决策办公并服务民生,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统一管理平台。建设统一的政府可视化智能管理平台,预留多系统接口,系统可逐步升级。第二步:子系统接入。多系统政府子系统对智慧城市十大城市要素进行智能感知和云计算接入。第三步:实现城市运营。VAE分系统智能化解决方案,形成统一的城市运营平台。由此,阻力便产生了:政府是否有打通各个子系统的勇气和执行力。对于贝尔信来讲,这需要样板工程,我们的项目很快,2012年就将出来建成的样板,我们相信这将会为未来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助力。

针对以上阐述的现状,为解决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力,贝尔信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应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 长期、常态。智慧城市是政府智慧信息化和产业智能化的升级,由于全球性智能化技术的长期升级,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运动,而是今后政府和企业必须长期适应和进行的常态化活动,适者生存,不适者必将淘汰。

2. 基础、持续。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应当与城市管网道路通讯设施一样,不是概念性的东西,而是今后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为信息的平衡、对称都是暂时的,不平衡不透明不对称则是长期永远的。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城市管理者必须持续进行智慧城市城市。

3. 信息、革新。智慧城市是高端的信息产业,其建设必将深远地改变城市中的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在城市中互相联系、上下级管理和联动运行的业态。

记者:您认为“智慧城市”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您如何看待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郑长春: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分三类:对市民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和对政府的影响。

对市民的影响就是出行更方便、快捷,办事更有效率、生活更简单、社会更加和谐了;对于企业来说,真正打通了信息孤岛,实现了以人为本、便捷舒适、绿色低碳、和谐管理、协同服务、产业转型;对政府的影响则体现在可看到的智慧城市建设效果上:1)智能感知,可视化的数字城市,全城市各行业逐步智能感知,全市关键建筑物+路口+周界+重要场合的城市要素;2)智能化的日常决策办公和应急指挥,统一的应急指挥大厅和政府办公辅助界面;3)服务民生,智慧的信息化服务。为市民的衣食住行,就业,投资,旅游等提供智慧的信息化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智慧城市将改变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城市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到城市中每个产业的生产方式,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实现“智慧化”或“智能化”。而目前这个行业刚起步,许多地方还不完善,只有逐步建设城市基础信息化、数据化、网格化、3D建模、标签化,最终实现城市智能化,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所以,现在立足智慧城市产业,进行产业创新升级是机会,也是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