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物联网将成国土资源管理升级的新支点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27 10:39 
核心提示:国土资源管理要规范、要创新,定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1月中旬,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强调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智能化实时动态监测网络系统。

报道,美国地产商盖尔国际在韩国控股投资的一个城市项目已建设了12年,2016年将正式投入使用。它是韩国最大的私人地产项目,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城市,其最大的卖点就是智能和绿色,也因此被媒体美其名曰为巨型iPhone。它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装有不断向中枢持续发送数据流的感应器。这样,各处的建筑情况、能源需求、道路和交通状况、室内外温度等数据都可以被采集和分析,而中枢系统就会根据需求随时作出调节,从而实现清洁和节能。这一切靠什么实现的呢?——“物体互联网”。

顾名思义,“物体互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更官方的叫法是物联网。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11月,我国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期大力发展物联网,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几年,国土资源部门已开始探究这一新事物。像徐州在2009年就开始采用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等来建立矿产资源与矿区土地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地表数据和地下规划数据、现状数据的“一张图”管理,为矿产储量动态监测、土地塌陷分析、村庄搬迁分析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太原于2010年开始尝试用物联网来开发基本农田保护系统、地政和矿政管理等,将每块基本农田、每个私挖滥采点联网,从而实现全天候监控;深圳于2011年开通了土地监察数字平台,集违法判定智能化、监察过程透明化、应急反应快速化于一体,真正做到了“看得见、办得了、管得住”,而构建这一平台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物联网。

物联网之所以被国土资源部门提上议程,关键在于单靠传统的3S技术难以提高监测精确度、扩大监测覆盖面以及形成一体化的监管系统,而物联网凭借其强大的“感知”力恰恰可以弥补。

21世纪是信息世纪。国土资源管理要规范、要创新,定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1月中旬,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强调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智能化实时动态监测网络系统。

这一系统若能建成,它就可以仿若国土iphone一般,智能服务于国土资源的各项管理:便捷地采集各类用地情况,严格监管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验收,适时预测预警地质灾害,等等,从规划到利用,从测绘到地灾预警,从开发实施到实时监管,几乎一切利用活动都可在其严密监控之下。

然而,绘就的蓝图最终须靠行动来实现。目前,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智能化升级,还需在物联网方面作出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