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物联网时代移动支付现状与安全策略

来源:IT商业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1-19 09:20 
核心提示:通过手机等数码随身物品把银行卡与商家POS机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移动支付。用户可以通过短信、WAP} IVR、近距离感应等方式进行转账、购物和缴费等商业活动。

1、物联网时代的移动支付

继上个世纪互联网技术引发“信息革命”之后,如今物联网又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顾名思义,物联网即把一切物品都通过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实现监控、跟踪、信息交互等功能。通过手机等数码随身物品把银行卡与商家POS机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移动支付。用户可以通过短信、WAP} IVR、近距离感应等方式进行转账、购物和缴费等商业活动。

2009年8月,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极大地推动了物联网的研究与发展,物联网时代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11年4月28日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洪峰公布移动近场支付使用13.56MHz标准,移动支付的最后一公里已经被打通。移动支付作为物联网的排头兵,在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引爆零售业,极大地提升国民经济。

2、国内外移动支付现状

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和银联也已经各自布局移动支付了。2010年中国移动斥资398.01亿人民币人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之后力推手机支付业务。2009年5月中国电信也正式推出了“移动支付”业务,包括手机订购、手机缴费、手机银行和手机刷卡四项子业务。中国联通也于2008年12月开始推出了一系列的手机支付业务,2010年4月联通更是和中国银联合作推广银联手机支付业务。中国银联于2002年推出第一代移动支付业务,实现肮空订票、电子折扣券等多种增值服务。2011年7月,银联商务摧出便民支付品牌“全民付”,正式进军线下支付领域。同时银联还推出家庭迷你终端和手机,实现用户在家缴水电费、订票、买彩票等活动。据易观国际报告,2014年中国线下便利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350亿元。

但我国银联和三大电信运营商从考试实验近场移动支付业务开始标准就不统一。移动选择2.4GZ的RF-SIM技术。联通选择13.56MHz的NFC,SIMPass技术。电信选择了13.56MHz的SIMPass技术,同时也在个别试点选择了2.4GHz的RFUIM技术。银联选择了13.56MHz的NFC、SD卡、SIMPass等。各个巨头都想抢占移动支付的先机,其实日本是运营商掌控移动支付产业链,韩国却是银行,但各方都能共同赚钱,这本来就是一个互相协作依存的产业。移动支付完全可以成为移动运营商和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从日本韩国经验来看,运营商和银联精诚合作才是最终出路,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出台使我们避免了更多的消耗战。

哪怕是利润多么薄的行业,只要能吸引全民或者足够多的人参与,都能做成一个巨无霸蛋糕。当年国内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就是和运营商合作靠几分钱的短信业务扭亏为盈的。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没有人敢轻视兼具远程和现场交易的移动支付了。根据艾瑞咨询2011年7月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将达到6700亿美元,远远超过今年的2400亿美元。移动支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井喷趋势,特别是我们的邻居日韩两国,有85%以上的顾客使用过移动支付。日本2004年开始推广移动支付业务,截至2009年移动用户中65%为移动支付用户。韩国目前70%的电子支付是移动支付完成的。法国政府和企业2010年宣布法国Nice市成为欧洲第一个非接触之城。相应的,这些移动支付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制定了完备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监管。(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