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培育和聚集物联网企业1000家以上。聚集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20家以上,掌握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在国际和国内发挥关键作用的相关标准。建设标准、检测、认证等十大技术服务平台,实施十大公共云平台和十大行业云平台工程,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两大产业聚集区,形成以滨海新区和“IT三角”为核心、重点产业园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物联网产业爆发力强、关联度大、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以应用为突破和带动,创新商业模式,按照产业关联度,着力打造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六云”产业,加快形成物联网核心产品研发制造及高端服务产业集群。
2.全力推广物联网应用。
面向重点领域,先期在工业、农业、物流、电力、交通、环保、水利、医疗、安保、家居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物联网的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市场环境,培育市场应用服务体系。加快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应用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天津建设成为“感知中国”战略应用示范先导区。
3.着力搭建物联网平台。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快速集聚一批国家级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力量和研发机构。按照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服务平台,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4.努力突破物联网技术。
依托我市重点高校和骨干企业,整合相关创新资源,组建天津市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力争在新型传感器及传感节点研发技术、超算技术、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等环节取得突破。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先进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重点。
1.发展壮大“六云”产业。
做大云计算、云存储产业规模,提升云安全、云灾备产业水平,增强云感知、云方案产业能力,基本建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云”产业体系。
(1)云感知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各类传感器总量达到10亿只,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量大面广的通用传感器,积极发展光电传感器和微纳传感器等高端传感器,做大做强RFID射频传感器,研发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突破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传感器技术及传感节点技术,着力研发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迅速掌握世界先进传感器制造技术,积极抢占高端传感器市场。
通用传感器:重点发展动力、拉力、压力、温湿度、电流、水流量、扭矩等工业控制类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重点发展光纤传感、环境光学传感、视觉传感等光电子智能传感技术和产品。
微纳传感器:重点发展MEMS谐振传感器,积极发展惯性、射频、生物等MEMS传感器。
RFID:重点发展超高频、网络化、有源和多技术融合新型RFID和关键部件,建成国内重要的RFID芯片、天线、封装、终端设备、工艺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2)云计算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形成500万台服务器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多媒体服务器、抗恶劣环境服务器和工控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打造高端服务器之都。
高性能服务器:加快国家超算中心建设,重点发展超百亿次、超千亿次高性能服务器,成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算中心和高性能服务器研发制造基地。
多媒体服务器:大力发展自动进行数据捕获和运算,接收表数据、文本和图像以及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服务器。
智能化特种服务器:大力发展抗高低温、抗电磁干扰、防水、抗震、抗潮湿、抗盐雾等恶劣及特殊环境下智能化特种计算机,建成北方最大的特种服务器研发制造基地。
工控服务器:大力发展嵌入式智能平台,推进工控服务器产业发展,支撑电力、通讯、交通、网络、视频监控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3)云存储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形成20万TB(万亿字节)存储器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
发展重点:以满足物联网应用对数据存储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存储设备产业及云存储高效优质服务,加快海量数据存储、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研发,针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专家模型,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存储设备:重点发展笔记本硬盘、磁盘、U盘、SD卡、CF卡、记忆棒、录音笔等便携式移动存储设备,加快发展大型、海量存储系统,大型存储系统达到2000套生产能力。
存储服务:重点研发分布式结构化存储、分布式文件存储、分布式对象存储、分布式块存储等云存储技术,发展并行文件系统、对象存储系统、云计算数据库、云计算数据仓库等存储云,实现易管理、低成本、高扩展的目标。
(4)云方案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发展重点: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产品和云计算解决方案。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快推动云计算解决方案在基础设施服务(IaaS)、开发平台服务(PaaS)和软件服务(SaaS)等三个层面的应用服务。
重点建设物联网十大技术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等,建设物联网标准平台、技术开发平台、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平台、检测平台、系统集成与组网测试公共支撑平台、信息安全公共支撑平台、RFID和传感器研发平台、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
(5)云安全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发展重点:以打造可靠物联网安全环境为目标,加快天津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建设,围绕网络空间安全、网络密码、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重点发展信息安全检测类、防护类、免疫类、灾备类、应急类技术与产品,突破信息安全硬件的核心技术,攻克信息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6)云灾备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云灾备产业,奠定物联网运行数据稳定性的基础。加强海量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研究,加快建设灾备中心,积极拓展异地灾备和为异地提供灾备服务,推进云灾备技术和服务产业发展。
灾备中心建设:按照相关标准,统一规划和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津市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加强与国内省市区合作,实现重要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异地容灾备份,积极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异地灾备服务。
灾备解决方案:建设云灾备中心,加快构建云灾备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引进知名厂商,突破云灾备核心技术,提供科学的云灾备解决方案。
2.积极推进“三云”应用。
面向政府、行业和社会公共领域,分期分批建设十大公共云和十大行业云平台工程,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应用的工程化,带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由点到面、覆盖全市、辐射全国,培育形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政府云、行业云、公共云“三云”应用体系。
(1)政府云。
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形成涵盖党、政、人大、政协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政府云。积极推动电子政务机制体制创新,以物理集中为切入口,加快虚拟数据大集中进程,推动两级政府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计算存储资源的整合,逐步构建起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推动政府云应用的快速发展。
(2)公共云。
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围绕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云计算、3G、3S等新技术的应用,建设具备感知、处理和反应能力,具有示范、融合和覆盖效应的“十大公共云”平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安全云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3G等核心技术为支撑,搭建市级公共安全监控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技术防范网络体系,对电梯、桥梁等公用设施和水、燃气、供热等公用事业管网进行实时、全程监测,构建公共安全预防、预报、联动处置体系,实现一个平台、多级使用、设施共用、资源共享、安全保障的目标。
——生产安全云平台。以“金安工程”为基本框架,建设物联网与应用系统、GIS系统、基于GIS系统的数据服务相结合的安全生产保障平台,提高安全生产预防分析能力、现场处置效率,改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对本市4000余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000余家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生产、运输、存储等各环节的及时有效监管,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云平台。利用RFID、移动传感等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监控平台,加强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猪肉、牛奶等农产品及酒类等生活用品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数据监控,开展事前分析、监控,事后追溯、取证,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程管理。
——交通安全云平台。依托市交通管理指挥系统,整合各部门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监控设备与视频资源整合与共享,建成城市智能交通安全保障平台。对公交、出租、长途客运、轨道交通等进行定位、跟踪、指挥、调度和视频信息采集,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安全预防,保障城市交通安全。(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