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移动支付,现代支付体系新亮点(2)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2-14 15:19 
核心提示:中国移动自2005年开始在厦门、重庆等地进行近场通信移动支付试点试验,2010年3月,中国移动与上海浦发银行(600000,股吧)联姻,意味着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将加速推进;2010年11月,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

中国移动自2005年开始在厦门、重庆等地进行近场通信移动支付试点试验,2010年3月,中国移动与上海浦发银行(600000,股吧)“联姻”,意味着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将加速推进;2010年11月,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手机支付领域开展一系列重要合作,并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之后的7个月时间,推出了手机支付产品;2010年,中国移动由RF-SIM全卡方案向近场通信全终端方案转变,此时SIM卡用户已经到了20万。今年7月,中国移动成立了支付公司,名为“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07年开始,中国联通(600050,股吧)与银联、银行等合作,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进行移动支付试验,在河北、湖北等省份校园已经进行移动支付试点。中国联通以NFC SWP方案为主,同时在某些应用中采用双界面卡或RF-SIM全卡方案。今年4月,中国联通成立了支付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针对移动支付起步较晚,以NFC SWP方案为目标,2010年2月上海电信首先推出翼支付产品,开始在内蒙古、浙江、北京等17个省市试点移动支付业务;今年3月,中国电信成立了相关支付业务的支付公司。

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处长虞力表示,手机银行主要是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目前国内基本上实现的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另一种模式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手机支付模式,移动运营商凭借移动通讯技术、市场网络和客户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相应的手机银行业务,特别是在移动支付方面,商业银行是其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资金结算后台。

对银行而言,手机银行把通信优势和银行服务功能结合起来,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包括银行网点构建和维持传递渠道的成本,以及为用户服务的成本。对客户而言,利用手机随身携带和随时操作的特点,既解决了方便性的问题,也解决了及时性问题。对移动运营商而言,既提升了增值服务,也拓宽了业务领域。

“无论是从线上到线下,可以预见的是,移动支付将进入加快发展期,传统的产业链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张琪认为,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架构已经形成,可能会出现以银行、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厂商各自为主体的三足鼎立局面,用户数和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而且会呈现手机钱包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应用。

移动支付发展面临挑战

农村市场服务需求迫切

近几年来,通过探索和布局,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移动支付是一个新型业务,目前还存在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广大农村市场普及率较低等问题,使得移动支付产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会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工信部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谢雨琦看来,“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芯片、卡、手机终端的供应商较少,这会导致POS机、卡片以及手机终端的成本较高,直接影响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同时,由于标准不统一,受理机具就难以共用共享,消费者希望便捷支付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此外,由于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消费观念等因素,使得移动支付产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会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她呼吁,移动支付是一个多行业发展的融合产物,需要相关产业链各方的积极配合。

为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迅速发展,谢雨琦表示今后工信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做好移动支付标准进程;第二,引导产业链各环节探索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第三,促进移动支付机具的共用共享。

根据世界扶贫协商小组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的联合研究结果,全球至今仍有147个国家的30亿人口未能接受到银行服务,按照目前手机银行的建设速度和使用率,其中3.6亿低收入人群到2012年将使用手机银行服务。

一直以来,如何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广大农村、山区、牧场、渔场以及偏远地区迫切需要金融创新服务,而移动支付必将成为最佳的选择。“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银行网点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低成本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有能力享有正式的金融服务。”虞力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国际发达经验来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偏远地区人口是使用手机银行的一个主要群体。她说:“推动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推进手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一直是人民银行近年来主要研究的方向,手机银行在农村是一个新的金融服务,农村市场实际上十分广阔,因此要大力向农村地区推进。”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