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其他 >

数字城市:为智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24 16:42 
核心提示: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思想在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具体实现。数字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信息共享,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将物质城市数字化重建,并且据此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统计,截至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启动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到267个,占比80%,增幅为20%,其中,东北、华东等地区的发展力度最大。如今,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然兴起,数字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数字城市认识的不断加深,全国数字城市建设比例还将不断上升,增长幅度仍将不断加快。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思想在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具体实现。数字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信息共享,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将物质城市数字化重建,并且据此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概念说起来可能有点宏观,但数字城市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

核心内容: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首先是要建好地基,也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高速的宽带网络、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交换系统。数字城市的第一项任务是解决“地基”的问题。当然光有地基不行,还需要有“大楼的框架”,也就是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二项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定义,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地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需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

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生产和整合多种空间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将纵横分布的众多空间数据库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类似于公路和铁路那样的基础设施,使全社会能充分地利用和共享地理空间数据,从而实现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和协调各项工作。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目前存在两个无法回避的不足,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省区)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

NSDI主要包括数字地理空间数据框架、地理空间数据交互网络体系、数据标准和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机构四大组成部分。

2006年,我国启动了第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字潜江建设,自此拉开了中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序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因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可以满足政府的各个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群体的地理信息需求,而基于这个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可以消除或者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及互联互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简单来说就是涉及地理空间数据的一切,这一环节最核心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多尺度、多形式的空间数据;二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整个地理空间框架中,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核心,在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测绘局长会议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表示将启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平台总体上由1个主节点、31个分节点和333个信息基地组成,形成至上而下树状结构的拓扑关系,实现上下级、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消除由于各种应用需求、数据获取手段不统一所带来的信息孤岛,弥补由此造成的数字鸿沟。

几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地的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截至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经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已经有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

根据“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全球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网)、“一张图”(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个平台”(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

信息基础设施就像楼房的框架,框架搭建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人说数字城市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并且出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因而除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加载社会经济综合信息,比如人文、社会、经济等信息。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涉及的数据也不尽相同,这数据的整合也是目前数字城市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综合服务是最终环节

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也是最终落地的环节,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这个环节跟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

就目前建设情况看,最主要还是政府层面的应用,在框架基础上叠加行业专题信息建立各行业部门的应用系统,各部门的数据在权限内的共享与交换,并以统一的标准提供各行业应用的接口,行业涉及国土、水利、公共安全、石油石化、人口计生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是给予百姓民生在应用之上的社会延展服务,“天地图”是典型的公众服务的代表。

“天地图”即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成果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为公众、企业提供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天地图”集成了海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总数据量约30TB,处理后的电子地图总瓦片数近30亿。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的1:100万矢量地形数据和25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范围的1:25万公众版地图数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1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319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县级市建成区的0.6米分辨率遥感影像,部分城市三维街景数据。

普通公众介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二维、三维浏览,进行地名搜索定位、距离和面积量算、兴趣点标注等操作。而导航、餐饮、宾馆酒店等商业地图网站经过授权后,可以自由调用相关地理信息服务资源,进行专题信息加载、增值服务功能开发。

当然未来数字城市的公众服务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百姓通过数字城市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在线社区和生活服务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情况,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完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分享数字城市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同时也为数字城市过渡到智慧城市打下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