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军: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或许还有机会(2)
银行的反击
面对支付的革命,银行会怎么做呢?
建设银行先行一步,选择自己去做电子商务平台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行的想法是:你有淘宝、阿里巴巴和拍拍,我有善融;你有用户,我也有;我还有资本、线下机构、国家信用、人才,这些你还未必有。
但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建行的善融平台。认为平台是个“双边市场”,必须同时拥有大量的个人客户与商家才有竞争的资格,所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因此,这不仅是资本与机构数量的事。而在增值服务方面,银行有更多的优势。
“我不和你玩支付,我们银行做增值服务,高端的有资产管理、私人银行等,这些业务专业性强而且挣钱多,又需要牌照;中端的有信用服务,比如信用卡的透支业务。”上述某国有银行专家说道。
夏军也赞同这一看法,即使第三方做得再好,也无法消除客户对其安全性的疑虑,银行在信任度上天然胜过任何第三方。这意味着,个人客户的钱只会拿出一小部分钱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类似于客户的“小钱包”。
夏军认为,这就类似苹果账户里的点值卡或者电信的充值卡,充当了部分支付功能,但客户不会在这种虚拟的账户里存入很多钱,“有资金安全问题,且享受不到利息收入,更不能投资理财产品”。
银行也在行动,比如工商银行推出的E卡,这是专门用于网上购物的支付卡,该卡为虚拟卡,具备余额上限控制,由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在网上自助申请,是一张银联标准的无折灵通卡。在实际生活中,客户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充值时先将实体银行卡中的钱转入E卡,然后用E卡充值到支付宝账户。
不过,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在中国银行业,高端方面的增值其实也只在起步阶段,而中端的信用业务潜力虽然很大,但目前做得不够好。从未来来看,这又是数据经营能力的竞争。银行的优势在于知道客户的金融信息,而平台上的优势在于知道客户的消费行为。二者相权,恐怕后者的优势在中低端服务上显得更为重要。
事实上,业内人士并非认为银行没有实力、技术与人才,而是银行总觉得自己日子好过,危机意识不够浓,开拓创新方面也做得不好。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天的第三方支付是历史与英雄共同造就的,但这些公司也还很脆弱,离伟大更是遥远。如果银行自己专心创新起来,整个战局或许完全改变。或许几年后,今天风光无限的明星自己就把自己打败了。
即便如此,银行依然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这些企业倒下了,站起来的是不是自己,还是另一个马云与支付宝?
移动支付机会
支付的创新一直在持续,下一波移动支付的时代会很快到来,对银行而言,第三方支付是彻底没戏了,在移动支付领域或许还有机会。
“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它是可预见的下一波潮流,银行还有机会,但我不认为银行真能做得好,银行的危机感不够。我认为这一波做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已经错过了,没道理移动支付也被边缘化。”上述国有银行专家对记者说道。
让业界难以确定的是,下一次革命究竟哪个因素更重要?或许不是技术和人才的问题,而是产业政策影响力以及各个利益相关方协调能力的问题,鹿死谁手尚不得而知。这就好比中国移动在3G业务上就认栽了,于是更早、更狠地去赌4G,银行要押宝下一次支付革命并不容易。
各大银行都在积极布局移动支付领域。比如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银联与TCL和HTC(宏达)合作推出定制手机,浦发、农行和建银等多家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等。
夏军的判断是,移动支付在将来的某一天终将替代银行卡,手机、手表甚至只需要指纹识别就可以完成支付。不过,离完全实现移动支付还有一段时间,这就看银行能否抓住机会。
这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市场,移动支付产品的大规模应用恐怕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移动支付产业涉及银行、手机厂商、银联、运营商、商户等方方面面,产业链的整合也很不容易。
据报道,尽管以条码支付为代表的通过远程移动通讯和线下条码技术结合实现的线下移动支付方式正迅速进入商用,但更为便捷的通过“刷手机”实现近端支付的技术仍障碍重重。原因很复杂,比如移动终端机型少、损耗用户体验、收费、推广难等。
夏军判断随着新技术发展,银行也不会被抛弃。这种信心一方面来源于金融行业的复杂性和高门槛,另一方面则是监管机构对金融行业稳定性的基本要求。这在金融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已经得到证实。
一些企业为了帮助客户购买产品,会单独发信用卡和放贷,但它们并没有十分强烈的冲动去做中高端的金融机构,原因是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越复杂,越要受到十分严格的监管,这些企业并不愿意去做那么多自己不擅长的金融业务。
夏军觉得,即使移动支付在未来几年得到超过想象力的迅速发展,仍不可能完全替代银行的支付功能。“现在Google(谷歌)、Apple(苹果)和 Square已经在做移动支付,而且比较成功,但更多的还是虚拟,没有涉及信用卡、支票这些实物,它们背后与银行账户挂钩,仍需要银行的后台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