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物联网产业的湖北机会(2)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15 10:10 
核心提示: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学院教授李文锋认为,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的制定是关键。政府在这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尤其是尽快制定行业的相关标准,避免信息孤岛的资源浪费。 这也是不少物联网企业的共同呼声。多家企业认为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学院教授李文锋认为,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的制定是关键。“政府在这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尤其是尽快制定行业的相关标准,避免‘信息孤岛’的资源浪费。”

这也是不少物联网企业的共同呼声。多家企业认为,在物联网的各个领域内,几乎都缺少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很多情况下,企业只能依照现有的市场和采购情况,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拼凑”,实施中发现问题再修正,企业之间也缺少沟通。这样极影响系统的效率,也会增加客户的投入。

链接

炙手可热的全球热潮

早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概念。2008年底,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建议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全球每个角落中,并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这一战略与美国1993年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认为这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物联网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智慧地球”战略提出后,各国纷纷跟进,提出物联网发展方略。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将各种物品如书籍、汽车、家用电器甚至食品连接到网络中,以求确保欧洲在构建新型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欧盟认为,此项行动计划将帮助欧洲在互联网的变革中获益,同时它也提出了将会面临的挑战,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以及个人的数据保护问题。

同年,日本政府也正式推出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简称为“i-Japan”。“i-Japan”战略描述了2015年日本数字化社会蓝图,阐述了实现数字化社会的战略。这一计划着眼于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普遍为国民所接受的数字化社会,共分为三大核心领域: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医疗保健、教育与人才;激发产业与区域活力、培育新兴产业;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国,以物联网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也正以超常的速度破浪扬帆。

继提出“感知中国”后,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当老百姓还对物联网这一新兴概念“雾里看花”时,产业界已率先走出物联网的实践步伐。目前,无锡、北京、武汉等城市纷纷将物联网的产学研探索纳入政府推动轨道。无锡市创建了中国首家以“微纳技术”为核心的微纳国际创新园;北京成立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武汉近70家企业也成立了武汉・中国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启动首批示范工程。

放眼全球,目前物联网的应用仍较为零散,远未形成规模。这对我国来说,正是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的可贵机会。

鄂企在行动

●为城际铁路保安全

设计时速超过250公里的铁路线,都要求设立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对沿线的风雨雪天气、地震灾害、异物侵限等实行监测。这一安全监控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较高:既不能漏报,也要求在远距离传输中不为外界干扰,不产生误报。而传统的防灾安全监控方法均存在列车运行干扰、雷击、电磁干扰和弱电信号远距离传输等技术难题。

武汉理工光科公司利用光纤光栅防灾传感技术,研发出新一代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目前已经在湖北城际铁路选择典型区间开始示范应用工程。这一工程包括了风雨雪天气的监测、地震监测、异物侵限监控等一系列应用,使光纤传感技术在铁路物联网系统得到推广应用。

●远程遥测东湖水质

2010年6月起,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开始在武汉东湖开展智能水质的光纤监测项目。

通过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与光纤材料的结合,发挥了光纤材料远程传输损耗低的优点,极易远程遥测。这一项目改变了传统落后的依靠化学试剂检验单点或少数取样来监测大面积湖泊水域的方法,使水质监测管理进入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轨道。

一条光纤上,可以串接多个传感器以监测不同项目,这样,可减少传输线路,方便施工,同时也可实现多点同时测量,避免了以往逐点测量不同步的弊端。这一系统还能对每一处可能排污的地点进行精确定位和实时监测,可节约大量能源和人力物力。

●城市交通感知平台

在我国,有100多个大中城市被交通拥堵困扰。如果建立起车联网基础应用项目,间接效益达千万元。

2010年5月起,中船重工709研究所开始在武汉开展车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将选择80万辆机动车配装“汽车数字化标准信源”即电子车牌,可优先完成交通拥堵、停车、违章、套牌、保险、年检等应用。同时,在武汉市中环路口部署固定基站,形成区域封闭的“电子篱笆”,以感知进出车辆。

据了解,这一项目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车联网,还将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推广到“8+1”城市圈。系统将能实现城市公安、交通、城建、环保等信息资源共享,并形成新的信息服务产业。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