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2)

来源:it168网站原创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08 11:19 
核心提示:采用前一种方法,需要人工详细规定程序逻辑,在已有的实践众多被采用,商务智能就是典型一例。在这一新型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中,信息的爆炸式激增又产生了对能够处理和控制信息的新技术的强烈需求;商务智能就是新的信

采用前一种方法,需要人工详细规定程序逻辑,在已有的实践众多被采用,商务智能就是典型一例。在这一新型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中,信息的爆炸式激增又产生了对能够处理和控制信息的新技术的强烈需求;商务智能就是新的信息技术在商务分析中的有效利用。从不同的数据源(就包含物联网的感知信息)收集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将数据经转换、重构后存入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这时数据变为信息),然后寻找合适的查询、报告和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这时信息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于用户面前,转变为决策。

模拟法人工智能应用于物联网的一个方向是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不但采用基于规则的推理方法,而且采用了诸如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与技术。根据专家系统处理的问题的类型,把专家系统分为解释型、诊断型、调试型、维修型、教育型、预测型、规划型、设计型和控制型等10种类型。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应用就很多了,例如血液凝结疾病诊断系统、电话电缆维护专家系统、花布图案设计和花布印染专家系统等等。另一个方向为模式识别就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用计算机实现模式(文字、声音、人物、物体等)的自动识别,是开发智能机器的一个最关键的突破口,也为人类认识自身智能提供线索。计算机识别的显著特点是速度快、准确性和效率高,识别过程与人类的学习过程相似,可使物联网在“识别端”——信息处理过程的起点就具有智能性,保证物联网上的每个非人类结点也有了“自觉行为”。

人工智能支撑物联网:更开源、更节流、更环保

物联网以传感器驱动辅之人工智能的新型业务模式能够创造卓越的价值,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繁荣,推动民生,造福于民。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增进物联网智能性的外在条件上,下足功夫:物联网关键结点就是物联网的公众支撑平台,标准化规范化的通讯模块,以及物联网的网关产品;更多物品中被嵌入传感器,从而获得了通讯能力,等等。但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再智能的物联网也是为人类服务的,需依靠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来彰显其价值,使得技术的经济性等到社会认同。智能物联网对于公众的贡献不仅要节流,而且能开源,更要环保。

开源——通过物联网将收集的数据作为自动化和控制的基础,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转换为可通过网络反馈给执行机构的指令,然后由执行机构来改变流程。形成从数据到自动操作的闭环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生产率,因为有了人工智能自动调节的系统,就使许多人工干预变得没有必要。

节流——当对运营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持续不断地进行监测,或物品本身可以采取纠正措施,以避免损害发生时,就能降低风险和成本。

环保——应用物联网海量集成技术、细化污染源监控系统全方位架构、强化数字环境管理,将带来环境管理模式重大转变。

智能物联网的开源、节流和环保往往是三位一体体现的,以各种行业解决方案呈现出来的。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与遥感卫星和地面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无线联接的精密农机设备,可以考虑作物的生长条件,并调整农田各个不同部分的种植方式——例如,对那些需要更多营养的地块增加施肥量。工业生产方面,通过供应链运送产品时,利用传感器跟踪安放在产品上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标签,从而改进库存管理,同时降低运营资金和物流成本。医疗卫生方面,传感器和数据联网提供了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时监测病人行为和症状的可能性,使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疾病,并制订专门的治疗方案。形如药丸的微型摄像机已能穿过人体的消化道,并传回数千幅图像,以查明疾病的来源。社区服务方面,智能楼宇中,具有人员实时管理,能耗数据采集,室内环境舒适度自动控制,数据显示、统计、分析和预警,能耗设备控制等功能,从而实现建筑的节能降耗。

物联网:更开源、更节流、更环保

此类案例,不胜枚举。总体应用模式可归纳为智能感知环境、对行为的跟踪、综合各种信息进行决策、进一步优化流程、配置资源。均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撑将物联网的感知-决策-反馈的流程得以优化,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让我们大胆的展望物联网的未来,由于科技进步的脚步重来没有停止过,智能型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不断完善,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通讯协议的进一步标准化,使人们有可能在几乎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这些传感器采集数据,保证互连性能日益完善。同时,越来越小的硅芯片正在获得越来越强大的能力,为人工智能增添着无穷“动力”,更为可喜的是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模式,其成本却在不断下降。大量增加的存储和运算能力(其中一些是通过云计算实现的)使得有可能以极大的规模和不断降低的成本进行人工智能处理,让插上“人工智能”翅膀的物联网造福人类。

我们国家智能型物联网的发展亦是喜人,让我们在审视我国电网智能建设前景中结束本文。据报道(消息来源于电力产业网2010-12-31),四处布设385个传感器、55个高清摄像头、2台红外热成像摄像机、声光报警等设施,变电站也“智能”起来……30日,中国大陆首座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的“智能变电站”——220千伏(西泾)智能变电站在江苏无锡投运。至此,中国已拉开大规模建设智能电网序幕,10年间总投资预计超4万亿元。 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耗第二大国,有全球最庞大的电网系统。到2020年,中国大陆要满足4.85亿用户的用电需求,装机容量预计达16亿千瓦,均是目前水平的两倍。顺应形势,2009年7月,中国确定分三阶段建设“坚强智能电网”:2009年至2010年规划试点,2011年至2015年大规模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