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细数物联网演进历程 六大因素影响产业竞争力(2)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28 16:15 
核心提示:(一)要素资源 问卷调查显示,影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瓶颈是人才和关键技术这样的知识资源。人才方面,虽然我国物联网产业人才数量众多,且成本较低,但是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富有原创精神的领军人才、

(一)要素资源

问卷调查显示,影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瓶颈是人才和关键技术这样的知识资源。人才方面,虽然我国物联网产业人才数量众多,且成本较低,但是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富有原创精神的领军人才、研发人才和生产人才的匮乏,已成为阻碍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关键技术方面,在IPV6、4G等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上,我国只是追随者。在高频,尤其是超高频RFID技术上,我国也还没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在传感网技术方面,我国起步不算晚,在2006-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中,已作为国家重大专项列入。但是在智能处理技术方面,我国则较为落后,特别是在前沿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上,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一般有10~20年的差距。在标准决定成败的物联网产业中,如果不能在关键技术方面掌握标准制订的话语权,将使我国处于长期的被动状态中。

天然资源与基础设施方面,根据物联网产业规模创造价值的特点可知,我国具有较大优势,一方面我国特有的人口优势,使得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和移动用户群,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42亿;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另一方面我国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覆盖程度并不逊色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是平均上网速度只有857kbps,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互联网发达国家。资本资源方面,中国国民财富总量已今非昔比,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更是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加上创业板的开设,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融资环境已经大为改善。

(二)需求条件

从物联网的市场来看,根据测算我国物联网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目前中国物联网产业的主要市场是RFID、M2M终端。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射频识别技术(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2010年,M2M终端数仅中国移动一家就已经突破400万台,发展良好。然而现阶段的物联网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大多数M2M应用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因此在具体行业应用层面,M2M市场集中体现着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产业集中度低、终端形态多样、产业链各环节缺乏协同等多种问题。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调查问卷显示

物联网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明显,54%的受访者认为物联网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值将在2倍以上。可以带动的上游产业包括芯片、电子元器件、软件、设备制造和材料加工等行业,可以推动的下游产业更是广泛地涉及金融、物流、房地产、交通、电力、工业制造等各行各业。从下游产业看,都是发展需求旺盛的产业,因此可以给中国物联网产业带来巨大的应用市场,这一点非常符合应用带动发展的物联网产业特点。上游产业方面,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大批国际一流企业在华设立生产和研发中心,使得上游产业的支撑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完全能够胜任支撑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任。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第一,不同的国家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例如,在德国和日本企业中,工程师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层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这是这些国家企业注重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的原因。而在中国企业中,营销背景和有权力关系网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层中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这是我国企业注重市场开发和政府关系的原因,也是正确而全面理解中国物联网企业竞争本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二,一个行业中存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通过投资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等一系列压力。这一切都有助于产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物联网产业的本质决定了物联网的企业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中国,供应链竞争的特殊性在于,每条供应链中都存在一个具有垄断性的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为物联网业务开展提供平台,因此对其所在的物联网供应链技术标准的制订具有主导权,其他外围企业都是围绕这个企业形成一个生态圈。以电信M2M业务为例,三大电信运营商就是M2M业务中的垄断性平台企业,都在制定自己的M2M的通信标准,使得电信M2M业务竞争的本质变成三种M2M通信标准之间的竞争。而行业壁垒又是现在阻碍M2M产业发展的另一障碍,据中国移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M2M应用大都集中在电力和交通运输行业,这两大行业占M2M终端总数的86.5%,但是由于存在巨大的行业壁垒,难以进入,这些企业目前依然立足于自己开发和上马,并没有寻求专业的通信和信息服务公司提供M2M业务,比如智能电表和充电站的M2M业务,就是以电网公司为主导的。以垄断性平台企业为主导的中国物联网企业竞争格局,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行业标准,带动大批物联网应用和外围企业的发展。坏处就是企业不能完全靠加强研发与制造的创新能力来赢得竞争的胜利。

(五)机遇和政府影响

机遇是指偶然性对产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在中国物联网产业中,这些机遇包括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需要,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国家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战略性需求,物联网概念化上升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等等。

政府影响:中国政府在物联网概念化之前,就已经将传感网等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中了,使得中国政府在出台发展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时,并不是缺乏准备和毫无基础的。此外,在物联网的战略性行业应用方面,中国政府也早已通过规划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的发展,做了相当长期的技术储备和战略实施准备,这使得中国政府可以率先通过这些领域对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发挥主导性的带动作用。

三、政策启示

1.应该大力开发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尤其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行业应用。对于条件具备的战略性行业应用,甚至可以国家主导的方式来开发和推动。

2.国家层面主导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化工作应该尽快开始入手,在物联网技术国际标准的制订中也要积极发挥主要参与者的作用,并争取在某些标准制订中成为主导者。在国内,要制定政策,打破行业垄断,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垄断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3.要充分发挥中国市场的用户规模优势,吸引全球先进的技术、研发人才、资金等进入中国,提高中国在物联网标准制订中的议价能力。

4.需要重点解决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瓶颈是关键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营销与服务能力和配套产业的发展。

5.在物联网人才培养方面,要特别重视领军人才、研发人才和生产人才的培养。

6.制订物联网政策的关键在于要按互联网时代的规律办事,要立足于合作共赢的政策设计理念,实行放水养鱼而不是争利于民的行业管理政策,要在大力减少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各种交易成本的同时,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