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祝敬国思考物联网的风险才有助于产业健康发展(2)

来源:国脉物联网 作者:李文秀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8 14:40 
核心提示:国脉物联网:您是智能建筑方面的专家,曾参与过国内诸多项目的智能化系统顾问、方案评审、评标和工程验收工作。并主持设计了《 上海博物馆智能建筑系统 》,这也是中国第一座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智能化博物馆。您

国脉物联网:您是智能建筑方面的专家,曾参与过国内诸多项目的智能化系统顾问、方案评审、评标和工程验收工作。并主持设计了《上海博物馆智能建筑系统》,这也是中国第一座“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智能化博物馆。您认为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祝敬国:我原来并不是学智能建筑的,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后来上海博物馆要盖一个新的博物馆,当时我们的馆长就提出来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没有这三个现代化,那就只能说是一个新的建筑,而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因为我在博物馆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我就在想,人为什么需要建筑?人是为了给自己构筑一个安全可靠的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为什么要有电梯呢?因为要解决一个垂直交通的问题。所谓的这个智能建筑,就是说人生存在建筑里面,生活方式和生产能力提高以后,对建筑里面的应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建筑里设置应用相关的现代化设施,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可靠、适用的空间,就是追求高效。人不管消费什么,第一个层面一定是安全、可靠;第二个层面就是适用;最后还有高效。智能建筑可以看成是三个空间,:第一个是建筑构成的实体空间;第二个是信息环境空间。除了这两个有形的空间以外,还有一个宏观的生存空间(空气污染、水质等)。所谓的智能建筑的标准,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智能建筑的定义已经很完善了。只是里面的技术内涵和工程内容会随着技术发展而有所增加完善,总得来说,智能建筑就是在一个实体建筑空间里面怎么样合理地配备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和设施来满足人们对三个空间的安全、可靠、实用、高效的功能需求。

国脉物联网:当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可谓呼声与日俱增,各地政府均不同程度地在文件、讲话、媒体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您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智能建筑的发展会有怎样的作用?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祝敬国:我之前查了很多资料和字典,对于“建筑”没有明确的定义。在语文里面,阐述一个事物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下定义,还有一个是枚举。建筑在字典里面用的就是枚举的方法。我给“建筑”的定义就是:一个人造的生存和生产的空间。所以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结构、基本元素,当每个建筑都是智能建筑了,你这个城市就自然是一个智慧城市了。反过来,要建设一个智慧城市,就要求这个城市的每一幢建筑都应该是智能建筑。我和我们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在谈物联网的时候,就提到了物联网一定要落地,落地就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建筑里面。任何一个东西的生产制造、到最后的消耗处理,都是在建筑环境里面完成,最终落实到建筑里面去。建筑里面就要有相应的设备设施。物联网是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你的建筑必须往这个方面去靠。就像你现在买房子就一定要有有线电视、网线等。我们搞工程的应该主动地去想以后物联网会给生活生产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就要预先给建筑添加什么设施。这样我们就会比较主动。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个牛奶买来以后到底怎么样,那么你在家里面应该有这样一个终端能够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检索读取。你这个设备要怎么连呢?一定要有连接端口。那么以后智能建筑上除了现在的电视网络端口,一定要有一个物联网的端口和物联网的终端。

国脉物联网:您认为目前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与国际相比)?2011年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祝敬国:其实现在这些新技术、新概念已经提出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怎么落实到具体的建筑里面去,我们考虑得还不够具体。我们的智能建筑里面要做什么东西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说我们的思考不够深入呢?我们现在说节能,一说节能马上有许多公司说他们的产品可以监测你的能耗。其实,这些检测你能耗的手段,在我们现有的智能建筑技术里面本身也是具备的,但是他虽然具备了一些采集功能,但是从能量管理的角度来看,具体工程中能量管理的点位不够充分。那么,对于能源管理来说,我们就要思考,楼控系统要怎么监控。今年三月底,我们专家工作委员会会在广州开个年会,在年会上我就想提出一个问题:智能建筑如何来应对新的技术。你说物联网也好,三网融合也好,绿色、低碳等等,包括现在其他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最后到你这智能建筑里面究竟怎么运用?也就是说你怎么完善和充实你的智能建筑?所以我觉得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可能在这个地方。它的概念是很清楚的,也就是不同时间有不同技术内涵而已。

物联网和智能建筑与成本、标准无关,关键在实用

国脉物联网:现在大家提到物联网及其相关产品与应用时通常都会提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成本问题,二是标准问题。从目前国内建设现状来看,智能建筑多实施于地标型建筑、博物馆等等,请问智能建筑是否只适合大型建筑?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会大规模进入社区(成本问题是否成为瓶颈)?

祝敬国:我们国家现在对物联网很重视,现在已经有人成立了所谓的标准工作组。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从次序上不太合适。所有的标准都是从以往的经验和总结上得出来的。现在我们物联网的实践还没开始的时候,你就要它归纳经验教训,这个就有点顺序颠倒了。我觉得现在不是成本问题,也不是标准问题,而是我们应该要研究这个物联网把他建设出来以后,如何让我们大部分公众体会到这个物联网的实用功能在什么地方。其实物联网对我们中国老百姓来说真的非常需要。比如说最近几年牛奶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其实就是产品信息的监控问题。如果我们建立了物联网,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买到的每罐牛奶,它里面的成分、它的保质期、它的产地这些信息,如果说消费者都能真实准确地获得的话,大家就不会花几千元去香港、澳门采购奶粉了。所以我说,这个物联网的运用是不是都能让大家感觉到一种实用的效果,是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我们以前看到,譬如手机,很明显,开始的时候“大砖块”好几万一个,你说这个东西能推广出来吗?当时我也有疑问。但是它这种实用功能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以后,它以惊人的速度大面积推广了。它推广出来以后,这个成本它一定会下来。那么这个时候、在推广的过程中,你可以去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制定所谓的标准。所以我是想,现在我们物联网也好、智能建筑也好,关键问题是要让大家都能够体验到它是好用的、实用的。

国脉物联网:据了解,国内的北京银泰中心、上海的证券大厦、广州中信广场都是按照国际智能建筑的标准设计和施工的。您参与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编写工作,目前中国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是怎样的?与国际标准存在怎样的异同?

祝敬国:其实不是我们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有什么不一样,而是我们和国外做智能建筑工程的心态不一样——我们的心态比较浮躁。这浮躁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说社会上这浮躁表现在追求表面的价值、例如品牌。比如LV的包几万一个,人们说他有面子,但是它的使用价值怎么样?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那么高。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它的使用价值。在我们智能建筑工程实践里,这种浮躁体现在重概念,而不是重实际的效果。刚才我的一个同事和我聊天时说,现在我们的高档住宅里面安装了所谓的智能家居,有很多安防设施,这种技术和设施需不需要?我认为这种技术形式和设施确实是需要的,这种技术也是成熟的,但是现在许多家庭实际上是不用这些的。为什么?这些探头老是误报。你说老是误报烦不烦?那就干脆把它关了。我们现在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你说家里面要搞安防,要搞报警需要吗?绝对需要。如果每个房间都有消防报警,那上海上次胶州路那个大楼就不会烧起来了,也不会损失那么大。但是我们在做工程的时候不仅仅要有概念,而是需要一种实效。更主要的要注重它的实际效能,还要注意他的投资成本,可能有些技术它的效能发挥的很好,但是它的投资成本不成比例也是不主张的。

 我们现在和国外在标准和实际建筑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实效性上。我们有的时候是凭自己的良好愿望,把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堆积到建筑里,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就出现问题了。结果人家不说你这个概念有问题,而说你这个智能建筑不合用,这样就把整个智能建筑的名声整坏了。我再举一个实例,比如前几年,我们国家在剧场报告厅设计的时候,引进了一种空调送风方式,就是在每个座椅下面设空调的送风口。这个技术不是我们国家发明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学过来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它的实际使用环境。我们知道欧洲国家,纬度比较高,它的自然气温比较低,你比如说英国、法国,它们的空调都是只有加温,它们没有送冷气的;就像现在广州、深圳它们就没有加热的空调。在欧洲,空调放在座位底下,它从脚下给你送热风,这个你会感觉到很舒适,所以他这种技术形式跟它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效果是完全符合的。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夏天是要送冷风的。中医有句话叫寒从脚起。你说像我这个年纪,从脚下送十几度的冷风,不要半个小时,像我这个年纪的就肯定站不起来了。所以说,那几年我们引用这个技术的时候,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使用环境,你简单的搬过来是达不到那个实际效果的,相反好心还办了坏事。我们和国外的技术和标准上差别不大,主要差别就是在心态上,怎么样去做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智能建筑,这个才是关键。我现在去给学生讲智能建筑的课,我就会问,你们想没想过实用价值?比如说杭州一天温差是多少呢?通常在5-6度。在甘肃一天温差达到20多度,这是它们自然环境的差异。那么在不同的环境里面,搞楼控系统,它的算法能一样吗?肯定不能一样。但是我们在实际工程中,很多人就不去考虑。我们不能简单地只考虑概念、只考虑技术形式,应该更多地考虑实际效果。(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