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纪实缘何成为产业聚点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文秀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6 12:12 
核心提示: 物联网是一个比互联网规模更大的万亿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业内人士分析,要加快物联网发展,需要解决新技术应用、高成本供给与小规模需求对接等问题。为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本报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对江苏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供各

 物联网是一个比互联网规模更大的万亿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业内人士分析,要加快物联网发展,需要解决新技术应用、高成本供给与小规模需求对接等问题。为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本报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对江苏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供各方面参考借鉴。  

驱车无锡市,沿途的楼宇标牌、灯箱广告上最常见的字眼就是“物联网”、“传感”;在街头随便询问一位市民,他也能就物联网这个话题跟你聊上几句。自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提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以来,物联网在无锡深入人心,“感知中国”中心的雏形已经显现。  

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介绍,截至去年12月底,无锡市有物联网企业248家;去年无锡共签约物联网项目214项,总投资约168.7亿元。中移动等5大网络运营商及国内18所知名高校先后在无锡设立研发机构和应用推广中心。无锡还成立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由国家973物联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组长刘海涛担任院长,重点开展物联网产业化顶层设计。无锡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集聚地,也成为中国物联网的代名词。  

无锡,做好领跑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准备了吗?  

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劼介绍说,无锡近年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具备转型条件,加上地处“长三角”中心,产业链齐全,特别是微电子产业的产能和制造技术稳居国内第一。无锡多年前就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并在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上也始终落实到位。  

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规模以上制造业在全国城市中一度排名第七。当传统制造业仍在推动无锡经济增长之际,无锡已在思考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一系列引进领军人才、再造新兴产业链的政策,使光伏、集成电路(IC)等轻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在无锡快速崛起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无锡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引进半导体产业,还在90年代实施过国家‘908’工程。迄今,无锡已形成完整的IC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IC产业产值第二大城市。IC产业是物联网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锡大量IC设计企业近年已将研发方向转入传感及RFID领域,几乎所有的设计企业都与物联网的配套相关,良好的IC产业基础使无锡成为物联网产业的天然襁褓。”徐劼说。  

无锡近年来频频出台的人才政策,也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该市于2006年实施“530计划”,根据该计划,政府要向创业者提供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并依项目情况提供不低于300万元的风投资金等。截至2010年9月,已有1067家“530”企业落户无锡,包括尚德、美新半导体在内的一批企业已按该计划成长起来。  

“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无锡将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滨湖经济开发区、南长传感网高新园共计15平方公里作为全市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区,并在新区、滨湖区和南长区形成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区,其他6个市、区则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支撑区,在全市形成‘一核多元’的物联网空间布局。”无锡市发改委副主任苏益民说。  

据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周立军介绍,该中心传感网创新园已于去年8月开园,至去年底累计引进项目20个,注册资本16.9亿元;传感网信息服务园仅在去年上半年就落户传感网专业运营商、应用服务商等30家,将为传感网走向全面应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无锡(南长)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已于去年12月揭牌。南长区科技局局长吴春娟说,至2012年末,中心将集聚物联网企业200家;无锡滨湖区则累计引进物联网及相关企业80余家,引进物联网领域人才450余人。  

“从现在开始的3至5年,是物联网真正走向应用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九如说,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还需认真解决的问题有产业规模小、行业标准需探索完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产业链如何延伸、跨行业交叉人才如何培育等5个方面。下一步,以无锡为中心的物联网示范工程将会明确立项展开,未来在全国推广。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