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文物 >

宝盖古寺,首现浏阳僧人古墓群

来源:浏阳网 作者:王卫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9-05 11:18 
核心提示:据相关资料记载,诸灵山麓的宝盖寺始建于唐代昭宗景福年间(891-892年),距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黎石荪退休后致力于收集整理地方的文史资料,他说宝盖寺原有九栋十八亭四十八分庵,宏伟壮观,最盛时寺内有僧尼108位,求佛之士络绎不绝。

浏阳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以石霜寺、兴华寺、宝盖寺、大光寺为甚。其中的宝盖寺,虽不像石霜寺——“全国佛教共有五家七宗,其中两宗就发源于石霜寺”——那般影响深远,但它也作为浏阳的一方名寺,泽被十方信众。

8月17日上午,记者与熟悉古港文史的黎石荪老人走进宝盖洞,探访这一千年古刹。一路上,79岁的黎老对沿途的自然、人文风物如数家珍,向记者娓娓道来。

沿宝盖河,经“天子岗”、“五道湾”,来到素有“小南京”之称的宝盖洞,宝盖寺就位于诸灵山麓。

历古今之变,佛寺沐风雨

宝盖山,又名寒婆坳,海拔1311.7米,属连云山脉。因峰顶直入云霄,群山壁立,其状若张盖而得名。发源于此山的宝盖河,流经诸灵山附近时,一块依山傍水的宝地被一名高僧相中。

“相传唐代约禅师云游至此,认为这是修行的好地方,开始化缘建寺。”79岁的黎石荪老人说,约禅师是石霜寺庆诸禅师的高徒。

据相关资料记载,诸灵山麓的宝盖寺始建于唐代昭宗景福年间(891-892年),距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黎石荪退休后致力于收集整理地方的文史资料,他说宝盖寺原有九栋十八亭四十八分庵,宏伟壮观,最盛时寺内有僧尼108位,求佛之士络绎不绝。

在大革命时期,宝盖寺曾毁于战火,原有的寺院仅存痕迹,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重建。古寺历经风云变幻,原有的“寺内八宝”如今仅存一颗千年古稠树,像“末代和尚金香炉”散落民间后被贱卖,殿内数丈高的如来佛像及风火铜造观音像都不复存在。

30余座古墓安息着五朝僧侣

沿着宝盖寺旁的一条小径,步行百余步,来到寺后的山坡上,丛林掩映下散落着30余座和尚古墓,因当地村民保护意识较强,这些古墓保存较好。

墓群分为塔葬和墓葬两种形式,其中4座墓塔的塔身、塔座均为六边形,墓塔高1至3米不等,用石块雕刻而成,底座由三层构成,雕有莲花瓣,中间的塔柱上刻有墓主的法号等,顶部是一塔顶,呈葫芦状,并刻有莲花,佛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原先有6座,现在只剩下4座了。”黎石荪说,他曾对宝盖寺后山的古墓群做过详细的勘察,“有名姓的僧人近三百,宝盖寺自唐代以来五朝的僧侣都葬在这。”而根据建塔时间断定,墓群大部分建于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嘉庆年间。

除了4座墓塔外,其余墓葬与一般土葬坟墓无异。当地村民介绍,宝盖洞内河流两侧的山上都有僧人的坟墓,但现今能清晰辨认出的古墓就只剩下宝盖寺后山的这30多座。

早在2003年,市文物考古管理处工作人员在宝盖寺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就发现了这一处古墓群。工作人员认为,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和尚古墓群在浏阳还是首次,长沙地区也十分罕见,这对研究佛教文化和古代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理风物

宝盖洞内古树多

“夫妻银杏”风雨共济

沿着曲曲折折的水泥路,穿行于青山碧水间,寻访名闻遐迩的千年“夫妻银杏”,当行车至宝盖寺村最深处的白果组时,两株银杏便跃入眼帘,车直接开到了银杏树下。

驻足仰望,只见两株银杏粗壮的主干直冲霄汉,枝繁叶茂似欲遮天蔽日,相隔不过3米,像是紧紧地“抱”在一起。

胸径有14米的两株银杏,究竟为何人何时所种?“比我大几辈的老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种的。”93岁的冯辉莲老人说。而83岁的杨福兴老人认为这是他的先祖种下的。

两株银杏历经600年风雨仍生生不息,得益于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特殊照顾。现在,每年所产的杏果收入有5000余元。有人作诗赞曰:千年银杏绿葱葱,结蒂鸳鸯立山峰。瞻望云间三百丈,遮盖一村半边垅。

摩崖石刻古诗填补我市文物空白

宝盖水库上波光潋滟,库区尾部的宝盖寺村青山组一崖壁上遗存一方石刻,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经考古工作人员考证,该石刻为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所刻。

石刻为竖文,行书,分三段,11行,共80字。其中部分文字言道:

成化十七年辛丑岁四月二十二谷旦立。诗曰:千古万年间,虚空架碧湾。如虹横饮水,似月半连山。空藏人行广,岳嵬客往还。不愁波浪急,长断宝门关。

诵读此诗,当时当地佛教文化和社会经济昌盛可见一斑。据传,因宝盖寺声名远播,一位叫李英的名士不畏路途遥远,专程来游玩一回,当行至离宝盖寺不远的宝山桥上时,举目观望,叹其景致,见景生情,一首虚实相融、动静有致的诗应景而生。

摩崖石刻是指将文字或图案刻在天然的石壁上,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史料、审美价值。

宝盖摩崖石刻的发现,对考证和研究我市佛教文化和诗词文化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填补了我市摩崖石刻文物的空白。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