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突破当务之急应明确国家宽带战略
三网融合试点滞后于国务院部署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与讨论。在日前CCBN主题发言中,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透露,2010年9月底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已经提交了各自的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草稿,但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至今未做批复。邹峰此番发言当即引来激烈讨论。我国三网融合究竟应该怎么突破?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南京邮电大学范鹏飞教授、朱蕊。
三网融合冲突仍继续
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明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当时,业界普遍认为,历经13稿的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草稿应很快获批出台。遗憾的是,时隔不久邹峰就透露出试点未有真正进展的现实。
在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就表示,今年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范围不会扩大,仍然保持12个试点城市的数量。工信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韦乐平则公开表示,三网融合正面临夭折风险。他认为在过去一年,三网融合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现在的部署现状与国务院当初思想渐行渐远。
那么,三网融合未能实质突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范鹏飞教授与朱蕊分析道:从三网融合发展现实来看,体制机制依旧是阻碍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国手机电视标准主要就存在中国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CMMB标准和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TMMB两种标准的冲突。“在融合的大环境下,广电总局和工信部各拥实体,又各管一段的条块分割、政企不分,这些都不利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宽带的发展以及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范鹏飞教授说。
当务之急是出台国家宽带战略
由于三网融合迟迟发展不起来,引发新一轮改革声浪。对此,范鹏飞教授与朱蕊表示,“第五次电信分拆方案建议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IDC单独分拆,并入广电部门拟组建的国家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这类方案太过具体,提出太早。电信企业市场化探索多年,市场竞争力、运行效率明显强于广电,即使是小部分的IDC资产,也没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去切分。此外,上一轮电信重组才过去不久,运营商刚刚完成调整,重新稳定市场格局,现在就以政府调控手段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只会带来大规模的产业混乱,得不偿失,可以说现在并不是电信重组的合适时机。”
范鹏飞教授认为,新的电信改革不单要服务于三网融合,更要服务于“两化”融合,其真正的落脚点应是将ICT技术融入整个产业体系内部及价值链各个环节。即使进行改革,将运营商的IDC资源重新调配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实现三网融合和宽带跨越式发展,当务之急是明确中国的国家宽带战略,增加国家对宽带的资金或政策投入,并考虑组建融合的监管机构,统筹解决三网融合、宽带提速降资费、电信市场准入等问题。
据国际电联对105个国家的统计,目前有60多个国家选择了融合的监管方式,其余则选择对电信和广电分而治之。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国家的政治组织架构是影响监管制度设计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和现阶段三网融合发展情况,建立一个具有融合监管特征的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范鹏飞教授说。
长远发展仍需合作共赢思维
总体来看,“三网融合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这差不多是业界的共识。自2010年1月国务院会议决定大力推动三网融合以来,三网融合基本上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实际操作中,部门利益之争依然凌驾于用户利益之上,比如,电信可以做视频业务,但节目源却掌握在广电手中,这使得电信方面在融合中极易被“管道化”;而广电虽然有机会进军宽带接入、IP语音电话市场,但目前的情况是广电自身的各省网络之间尚不能融合互通,在盈利几成水中捞月的情况下,要形成全国一张网可谓困难重重。
范鹏飞教授对于目前部门利益博弈问题指出,解决的关键在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如何找准发力点,实现共赢。他建议:“建立一个独立并且权力高于电信和广电的系统来协调运作,或者两大体系能够各自放手一些利益,去寻求利益的共赢点。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对于三网融合予以规划、指导和协调,但是不应该让广电与电信两个行业及其企业按政府设定的时间表去推进试点业务;政府应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三网融合试点的根本目的不应是仅仅解决广电与电信两大行业的发展和矛盾,而应将三网融合置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大格局之中。”
(责任编辑:融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