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越来越近的“量子梦”
2012年以来,我国在量子信息应用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探索引起国内外关注。2月21日,全球首个“金融信息量子信息验证网”在北京正式开通;3月30日,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在合肥正式建成使用。
从中国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的量子物理研究,到积极实现产业化的量子信息应用,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名字:潘建伟。
潘建伟,42岁,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回顾二十多年来的“量子之路”,这位我国目前最年轻的院士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中国复兴梦’,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而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
1987年,17岁的潘建伟从浙江东阳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作为四大力学之一的量子力学,因其“充满悖论”而引起了潘建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逐步走上了量子物理研究之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内的量子物理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潘建伟进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国际量子物理学大师塞林格教授带领下的科研小组里,潘建伟逐渐崭露头角,1997年以他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获选当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但成为国际一流学者并不是潘建伟梦想的全部。2001年,潘建伟在导师的不解中回国,开始在母校中科大组建量子信息实验室。经过近十年来在人才、设备、软件等方面的探索与积累,“潘建伟团队”的科研成果已分别5次和4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跻身国际量子信息研究最前沿的三个实验室之一。
经过全球近二十年来的研究发展,量子信息已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通信和计算机的支撑性技术,并在目前进入了早期产业化阶段。如何抢占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新兴产业制高点,成为当前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一大热点。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与欧美科研机构在经费、市场空间、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相比,我们发展产业化在部分方面已经开始拥有优势,这是非常好的机遇。”2009年5月,基于潘建伟等人的科研成果,中科大发起组建了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量子信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2009年,该公司为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庆典提供了实时语音加密的量子通信热线。2010年7月,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在合肥启动建设,通过“潘建伟团队”一年多的努力,具有46个节点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于2012年3月底正式建成使用,可为合肥市四十多家单位提供高安全保障的实时语音通信和信息传输服务。
目前,北京、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也正在建设城域量子通信网,未来有望联接形成全国性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而通过“潘建伟团队”正在实施的另一个重点项目“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5年之后中国与欧洲之间将有望实现洲际量子通信。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