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运营商与OTT合作加深跳出哑管道重在价值创造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叶菁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4-01-14 10:27 
核心提示:以国内运营商为例,过去几年,由于国内三大运营商的OTT产品竞争力不强,且没用利用好自己的管道优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卸载飞信、翼聊、沃友等运营商的OTT产品,转而用上了微信。

美国运营商T-Mobile近日宣布,其GoSmartMobile预付费数据计划将向全美提供Facebook应用及即时通讯FacebookMessenger应用免费流量。以T-Mobile为代表的运营商向OTT敞开怀抱,是竞争环境巨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发展思维转变的必然,或也是今后持续发展的成功之道。

OTT大放异彩,电信运营商加紧拥抱OTT

OTT业务正大放异彩。据HIS所发布的一项最新电子产品的专题报告显示,OTT设备出货量从2012年到2013年上升了20%:2012年为14.3亿部,2013年为17.16亿部,这意味着全球每4个人就有1个人使用OTT设备;预计2014年还将增长20%,到2017年总出货量将增长86%,达到25.7亿部。

3G乃至4G时代,OTT业务无疑是运营商发展的有效敲门砖。认识到此,全球范围内的不少运营商推出了自有品牌的OTT业务。如西班牙Telefonica,在全球最大的两家移动操作平台上推出了集信息、VOIP和照片分享一体的TuMe服务。法国Orange也推出了Libon应用。前年2月,西班牙Telefonica、英国沃达丰、意大利Telecom及德国电信等在内的5大欧洲电信巨头,联合推出自有即时手机短信系统Joyn。当然,中国的运营商也不会甘于落后。比如,中国电信的“易信”,已经成为运营商向OTT企业展开对攻战的利器。

面对来势汹汹的OTT大军,运营商也开始纷纷拥抱OTT。在美国处于弱势地位的T-Mobile,将提供不限量Facebook接入,无疑是想借OTT应用获得更多用户的好感以达到盈利的目的。据了解,T-Mobile的GoSmart包含两档不含数据接入的套餐,有了免费的Facebook流量后,这部分用户可能会尝试手机上网,良好的体验可能会促使这部分用户转而升级套餐,提升用户ARPU。此外,既有的低数据流量用户也可能进一步尝试更多的移动上网消费,进一步增加通信支出。

寻求智慧合作是王道

尽管诸如“微信”这类OTT服务商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但这些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现有业务却产生了强烈的替代和分流作用。以国内运营商为例,过去几年,由于国内三大运营商的OTT产品竞争力不强,且没用利用好自己的管道优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卸载飞信、翼聊、沃友等运营商的OTT产品,转而用上了微信。

在此背景下,运营商与其仓促推出即时通讯软件或与OTT对立,不如加强与OTT企业的合作。事实上,一些有远见的运营商已经行动起来。早在2012年,西班牙运营商Telefonica就宣布与谷歌、脸谱、微软等合作,达成“全球性框架协议”,开展运营商计费业务。用户可使用其移动积分,在OTT商店购买移动应用及虚拟商品,从而刺激了Telefonica的手机付费业务,为其赢回了大量的移动用户。在中国,三大运营商也展开了与OTT的合作。去年7月30日,腾讯与中国联通联合宣布在广东地区推出“微信沃卡”,除了提供专属微信的定向流量服务外,还推出“微信支付”等5项特权服务。去年10月30日,阿里巴巴宣布联手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两大电信运营商推出手机上网流量免费计划。

对于OTT与运营商破冰之旅,马化腾表示,“一定要合作才有出路。”香港电讯盈科与微信达成合作,推出8港元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可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服务。这也表明,运营商们与OTT服务商之间,并非要拼得你死我活,完全可以合作共赢。

4G新时代考验运营商转型

如今,全球4G网络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信息高速公路”打通后,运营商将需更多优质应用助其实现流量变现。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不再是产业链和利益链的主导者。在传统电信市场增速放缓的今天,如何经营好数据流量,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4G时代的到来,与OTT走向破冰之旅的运营商该何去何从?

目前,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主体要求分食通信市场蛋糕。运营商陷入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实用主义误区”。“管道为王”、“内容为王”,已经不能满足运营商当下的发展需求,未来必须是对价值链进行重新分配。但是,价值链如何分配,这极为考验运营商的智慧。

长远来看,运营商必须走“去电信化”道路。一方面,运营商应正视其数据网络核心问题。运营商传统网络结构如果不灵活,就很难适应互联网新业务的需求,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产业价值链难以为继。另外,随着互联网流量的飞速增长,运营商网络日渐难以负载海量信息财富的需要,因此,运营商需要灵活配置网络资源,构建一个智能的未来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来临,运营商可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业务系统IT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业务系统IT支撑平台,以提升内部IT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以更好的成本结构应对互联网公司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