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GSM网络超负20% 上海等城市试点GT分流
2011年06月27日,随着3G数据业务的暴涨,面对日益激增的用户流量,网络负载的迅速抬升,中国移动(微博)各地GSM网络陆续亮起了红灯。尤其在一些业务繁重的重点城市,GSM网络的无线综合利用率接近90%,远超70%的红色警戒线。如何应对GSM网络的超负运载,已成为中国移动的当务之急。
近日,中国移动先后在苏州、哈尔滨、上海、重庆、绍兴、石家庄、武汉、宜昌、成都等10多个城市试点GT分流,通过进行TD全网优化,加强业务承载能力,使业务优先通过TD网络发起,最终实现为GSM网络减负的目标。
TD承担“分流”重任
众观TD网络的发展不难发现,GSM网络超负主要是由于目前部分TD网络的覆盖和优化还不完善,以至于本该由TD承载的业务“倒灌”到GSM网。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意识到加速TD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并明确了2011年中国移动对TD网络的建设重点是提升网络的质量和承载能力。而通过提升TD网络利用率,利用TD网络为GSM网分流也被中国移动提上议程。所谓“分流”,就是将3G用户尽可能留在TD网络中,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使业务优先通过TD网络发起和承载。
中国移动GT分流采用了华为“软硬覆盖+全网优化”解决方案,从软覆盖、硬覆盖以及全网优化三个方面全面提升TD网络利用率。在软覆盖方面,华为GT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降低TD网络准入门槛,提升GSM网转入门限,令TD用户尽可能驻留在TD网上;在硬覆盖上则主要通过加大主控信道发射功率,扩大小区覆盖范围,让TD信号连续存在。
分流必须保证用户体验,在软硬覆盖之后,全网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华为GT解决方案还提供了两套全网优化工具包:一个针对提升网络关键性能指标(KPI),另一个则关注提升业务性能和用户感知。华为工程师表示,全网优化工具包具备多小区联检、全民语音路测等20多种特性,有力地保证了GT分流后的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GT分流”收效显著
2011年,中国移动的目标是将TD网络的利用率提升到20%。为此,中国移动将在今年新建2至3万个TD基站,并引入32项创新技术,在推动网络建设的同时,对TD网络进行优化,以打造高品质的3G网络。而“GT分流”方案的引入,对提升TD网络利用率,助推TD网络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移动首批试点“GT分流”的城市,无论TD利用率还是终端在网率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苏州为例,实施GT分流后,TD网络利用率明显上升,其中AMR语音话务量提升22%,PS业务量提升26.3%,语音分流比例上升了12.8%,数据分流比例上升了18.7%,而终端在网率也从以前的57.73%上升到71.36%。
而重庆在实施GT分流后,业务量增长明显,其中语音增长54.4%、数据业务增长24%;分流后语音和数据业务的互操作频度分别降低了近50%和20%,有效抑制了T网业务回流。通过将分流和网络优化绑定,网络KPI稳中有升,部分指标优于分流前。
随着中国移动逐步在全网推广“GT分流”,TD的价值将进一步体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GSM与TD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移动打造精品3G网络的梦想也将渐行渐近。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