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IPv4地址或明年底耗尽
4月8日上午消息,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11年全球IPv6高峰会议”上,中国联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雄燕表示,现有IPv4地址只能支撑中国联通业务发展到2012年底,虽然中国联通还未正式出台关于IPv6发展具体路线图,但中国联通近期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联通已拥有近5400万个IPv4地址,预计最终拥有IPv4地址数量可达6300多万。在对IPv4地址的使用率上,中国联通骨干网IPv4地址的使用率约为75%,各省公司IPv4地址的平均使用率达80%,而联通3G网络使用的是私网地址,共有1600万个地址在全国统一分配,目前已经基本分配完毕。
与此同时,截至2010年底,中国联通固定宽带用户达到4722.4万,3G用户达到1406万。唐雄燕认为:“近几年,IPv4地址的需求基本与宽带用户数同步增长,按照目前的态势,现有IPv4地址只能支撑中国联通业务发展到2012年底。”
不仅仅是中国联通这样的电信运营商,全球互联网用户和企业都面临IP地址枯竭的严峻形势。2011年2月3日,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宣布最后一批IPv4地址资源分配完毕。为应对这一局面,业界普遍认为向IPv6过渡是目前国际应对IPv4地址资源短缺相对成熟的有效措施。
目前,业内有很多种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包括现网引入IPv6的技术双栈、6rd、DS-Lite、6PE、L2TP、6to4,以及解决IPv4地址紧缺的技术NAT444、NAT64、NAT44、PNAT、IVI等。现阶段,业界讨论较多的有三种过渡方案组合包括:双栈(双网)+NAT44(4),未来的NAT64;6rd+NAT44,未来需要引入双栈;DS-Lite(NAT44),未来的NAT64。
谈及如何选择过渡技术,唐雄燕表示:“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过渡技术,但目前还不存在理想的IPv4向IPv6平滑演进的方案。”
唐雄燕认为,“现有IPv4向IPv6演进将是一个长期的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IPv4和IPv6将在较长时间内共存。而在IPv4地址耗尽之前,如果IPv6市场不能快速成长,将被迫使用似有地址+NAT,但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NAT引入运营商网络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控制使用范围和规模。”
不过,解决IP地址短缺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加快IPv6培育。但实际上,IPv6演进涉及终端、网络、应用、支撑等多个环节,其中,终端和应用的改造非运营商所能左右。因此,IPv6市场培育仅仅依靠单个方面很难奏效,需要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
在唐雄燕看来,无论如何,运营商应当担负起为IPv6发展提供基础网络环境的责任。他表示,“虽然中国联通还未正式出台关于IPv6发展具体路线图,但中国联通近期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IPv4向IPv6过渡政策研究、过渡技术方案实验室验证、依托CNGI的IPv6试验项目、标准和技术研究以及省公司的应用试点。”
最后,唐雄燕呼吁:“政府需要尽快出台IPv6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应强制要求应用与网络向IPv6迁移。这取决于政府的强制力到底有多大,以及网络、应用与用户改造的投资谁来买单。”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