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中国电信 >

运营商摆脱流量困境有新解“智能管道”构建个性化服务网络

来源:通信世界网 作者:张鹏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16 21:10 
核心提示:今年初,各家电信运营商的后台计费系统动作频频。先是黑龙江电信新版计费系统上线,随即北京移动NGBOSS 3.0系统在经历了3个月的开发后顺利割接,1300多万活跃用户正式上线。不难看出,计费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其实是反映了运营商对于提升网络运营效率、精细

今年初,各家电信运营商的后台计费系统动作频频。先是黑龙江电信新版计费系统上线,随即北京移动NGBOSS 3.0系统在经历了3个月的开发后顺利割接,1300多万活跃用户正式上线。不难看出,计费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其实是反映了运营商对于提升网络运营效率、精细化业务计费模式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对3G数据业务。

“目前中国电信非语音收入占比已升至56.8%,而固网话音业务收入占比降至29%。我们需要进一步突出互联网手机的概念,聚焦流量经营,开放智能管道与平台。”在2010年度总结报告中,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再次明确了流量经营这一重点目标。

其他两家运营商的思路也很统一。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公开表示,智能手机普及带给运营商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业务爆炸性增长—现有网络无论怎么扩容,都始终满足不了数据业务爆炸性的增长需求,因为今天的数据业务不是20%、30%的增长,而是300%、500%的增长。

强调流量经营

显然,流量经营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亟需思考的深刻话题,传统的扩大用户规模和强调KPI指标的思路并不适合数据业务发展,运营商在一路高唱信息服务转型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了‘增量不增收’的困境中。

广东移动陈姓人士告诉记者:“尽管传统的话务经营思路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太多的数据表明,运营商收入比例中占据主导份额的很多业务都在丧失增长动力,比如一些省公司的移动流量收入开始超过短信,彩铃、彩信等经典的增值业务收入在一些地市甚至出现了下滑。”

这些变化并非毫无缘由,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诸如移动QQ、微博、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移动化,而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沟通工具直接分流了运营商大量的点对点通信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无线网络带宽的提升,以及Web2.0应用的持续创新,这一下滑趋势将愈加明显,并最终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

“表面看来,运营商确实获得了不断攀升的数据流量,但其中90%都来自于第三方应用,比如腾讯QQ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而运营商的自有业务份额还不到10%,除了基础流量费用外,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一切移动互联网的创新价值都与运营商没有关系,3G网络俨然成为了‘别人的嫁衣’。”前述陈姓运营商人士坦言。

转向智能管道

如此腹背受敌的市场处境运营商怎能安坐?流量经营自然成为了运营商乃至产业界热议的焦点话题。

前述移动人士告诉记者,转向流量经营,运营商首先需要对高价值流量进行迁移,也就是让更多用户迁移到自己的业务中来,比如三家运营商都开设了各自的应用商店,启动业务基地以及扩建IDC等,都是为了进一步抢占高价值应用的产业高地;同时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杜绝对核心带宽的过度占用,比如中国电信建立大量的P2P缓存系统,使P2P流量占用的核心网络带宽大幅度降低。此外,运营商数据部门还要不断针对数据业务制定出相适应的套餐业务,以培养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多层次消费习惯。

不过也有些声音认为这种“摊大饼”的流量经营方式并不可取,“行业划分精细化的时代,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产生价值,运营商需要做的只有两点—网络和服务,从流量中挖掘价值应该留给类似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

业内专家对此回应表示,运营商的流量经营与互联网的流量经营有本质区别,其独特的价值在于管道/网络,确切的说,应该是“智能管道”。打个比方,自来水公司未来发展绝不是去产业下游开水疗、洗浴或SPA等,但自来水公司完全可以提供与不同企业用水需求相匹配的热度、流速、营养成分和水质,而这就是通信网络作为“管道”的智能之处。

尽管业内对于“智能管道”的理解各有不同,但由于通信网络具备识别终端、选择性分发等功能,因此将成为运营商打造出区别于互联网业务的个性化能力的基础。

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杨景也表示:“哑管道只提供互联网服务和用户之间、互联网服务之间的‘连接’和‘带宽’,不感知互联网的业务、应用和内容,也不感知互联网用户的体验,更不感知互联网应用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终端和应用开发工具之间的关系。但智能管道不仅感知这些关系,而且能优化这些关系,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改善用户体验、降低应用开发门槛、推动服务和应用开发,逐步逼近帕累托最优。这种优化的实现和产权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运营商推动和参与智能管道的建设是必然的。

前述专家也表示,智能管道应该具备三种能力,分别是个性化需求识别的能力、个性化匹配/分发的能力和支持聚合模式的能力。比如通过网络日志,识别和还原用户消费场景;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提供用户画像,灵活地设置条件细分目标用户群;通过统一的用户ID,实现跨终端软硬件环境的统一用户界面。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