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研发:兵马未动 频谱先行
编者按:2013年12月,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发放,4G技术正式走向商用。与此同时,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需求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研发也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5G研发的进程如何,在研发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本版陆续刊发“5G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ITUWRC-15议题国内研究团队预测我国2020年频谱需求为1490MHz~1810MHz,CCSA、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牵头,在IMT-2020(5G)推进组框架下,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频谱需求测算方法,测算结果大致为1350MHz~1810MHz。
4G发牌尘埃尚未落定,5G频谱战略研究已火速拉开帷幕,可谓“兵马未动,频谱先行”。当下,频谱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供需矛盾愈演愈烈。
资源走俏,或牵5G核心
频谱资源是推动移动通信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国际电信联盟(ITU)把为2020年移动通信寻找新的频谱资源列为2015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5)的首要议题,并已经启动面向2020年以后的移动通信愿景研究。
当前,世界发展格局正面临深刻变革。为了抢占新时期经济、科技制高点,各国均以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契机,出台频谱战略或计划。这是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已日益显现,仅以我国频谱产值为例,当前我国频谱直接产值已占GDP的3.5%,而间接产值保守估计已达15%。
业务量猛增,频谱压力加剧
当前,国际国内移动通信研究者普遍认为,5G将存在巨大频谱供给缺口,其根本原因在于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量所面临的爆炸式增长。ITU相关研究组报告显示,2020年世界范围内平均业务量将是2011年的40~80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移动通信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业界普遍认为我国流量增长速度将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研究表明,我国2020年移动业务量相较2010年将提高500~800倍。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也给出了500余倍的研究结论。
面对未来“洪水猛兽”般的移动数据业务需求,一方面,需要从5G技术演进、网络建设等方面寻找出路;另一方面,还需要增加相应的频谱资源。后者往往被业界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各具特色,殊途同归”
国际层面,专注于国际移动通信系统(IMT)研究的ITU 5D工作组(ITU-R WP 5D)推出了一套建议方法,对世界范围的频谱需求进行了大体测算,并给出了1340MHz~1960MHz的总量需求预测。此外,美国、俄罗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等国家和机构的有关部门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在我国,IMT频谱需求预测相关研究层出不穷。ITU WRC-15议题国内研究团队预测我国2020年频谱需求为1490MHz~1810MHz,CCSA、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由监测中心牵头,在IMT-2020(5G)推进组框架下,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频谱需求测算方法,测算结果大致为1350MHz~1810MHz。据悉,该方法收录于即将发布的《我国未来移动通信频谱需求测算白皮书(2020年)》中。
总的来说,各类频谱需求测算方法在建模上“各具特色”,但在结论上大体相同,可谓“殊途同归”。
现阶段,我国无线电管理部门为移动通信规划的频谱资源共计687MHz,已分配(含批复试验频率)约425MHz。根据上述研究结论,频谱需求赤字数量不可小觑,将给无线电管理部门未来的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规绳矩墨,统筹规划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断加深,频谱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移动通信寻找可用频段的难度也在持续加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以下简称《划分规定》)自2月1日起已开始施行。未来IMT候选频段的规划需要满足以下原则:《划分规定》中已划分(或以脚注形式标示)给移动业务;依照无线电管理相关法规,充分保护同等地位现有业务的使用;能够进一步促进频谱资源高效、合理地利用等。(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