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全面屏“统治”智能手机市场

来源:邻章 作者:邻章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7-11-30 15:50 
核心提示:从全面屏智能手机的现实发展速度来看,对于2017年全面屏智能机实现5%的市场渗透率预期,可能还是稍显保守了。从数据预估来看,仅苹果与三星两家,在今年就极有可能为全面屏市场贡献出这一数据

本文原标题:《全面屏统治智能手机市场,消费者的热情却被消耗殆尽》

不经意间,2017年又只剩下了短短一个月,而回望2017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却能发现其被全面屏全面统治。

从三星S8系列发布伊始,各大厂商的全面屏产品就赶着趟的出来,而在厂商们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屏智能手机亦是实现了从旗舰市场到中端市场再到千元机市场的快速刺穿,这种普及速度,远超业界预期。

一、全面屏智能手机普及速度,远超业界预期

此前,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全面屏手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预测:2017年全球手机总销量约为15亿部,2017年全面屏在智能机市场的渗透率为5%,2018年将会飙升至40%,后续逐步上升至2022年的93%。

但从全面屏智能手机的现实发展速度来看,对于2017年全面屏智能机实现5%的市场渗透率预期,可能还是稍显保守了。从数据预估来看,仅苹果与三星两家,在今年就极有可能为全面屏市场贡献出这一数据。

此前数据显示:三星Galaxy S8系列手机从4月21日正式上市以来,到今年6月底累计销量已经大约达到了1980万部,而随后S8系列和Note8系列也一直是处于热销状态(中国市场除外)。苹果的iPhone X,业界普遍预期其在2017年的出货量将达到3000万— 3500万部这一范围区间。而据Rosenblatt报告显示,“黑色星期五”周末促销活动期间,苹果共售出了约600万部iPhone X,市场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而全面屏市场,不仅有苹果、三星,还有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大军。

当下,国产厂商(除开魅族)已全面走上了全面屏道路,都在或前或后的时间里,发布了全面屏智能手机,并且快速将全面屏智能手机进行了区间下探,使其进入了千元机市场。

可以说,随着全球主流智能手机厂商的对全面屏手机市场的共同助推,全面屏的普及速度大大超出了业界预期,也使其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成为了智能手机的又一基础设施。

二、消费者对全面屏快速脱敏,热情难续

但说来有趣却又尴尬的是,在全面屏成为智能手机又一基础设施的同时,消费者对全面屏的脱敏速度也似乎比以往来得更快。回望过去,我们能够发现,对于一项新技术,消费者对其总是能保持较为长久的热情,诸如2.5D弧面玻璃这个小设计,时至今日消费者依旧对其赞誉有加。

但当下,对于全面屏,虽然多数消费者会认为全面屏能够带来更为震撼的视觉效果,但同时也认为全面屏的作用仅此而已。当下厂商推出的全面屏产品,早已无法享受此前业界对小米MIX和三星S8那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殊荣了,甚至在国产18:9全面屏智能手机的全面攻势下,消费者对全面屏的热情更似乎是已快被消耗殆尽,出现了诸如:“18:9也好意思称为全面屏”的反感语态。(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