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业:十年成就“中国式发展”
到2015年,我国互联网服务业收入要突破6000亿元,直接吸纳就业超过230万人,网民数超过8亿人,骨干网总带宽较“十一五”期末增长10倍。
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正逐步成为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不断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网络泡沫”破灭的洗礼,幸存的企业“浴火重生”。并且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用户数的飞速增长,庞大的互联网市场已经形成,互联网行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飞速发展形成规模
10年间,互联网应用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蓬勃发展,行业管理逐步完善。
历经多年发展,互联网已全面渗透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建设、经济贸易、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文化传播、生活娱乐的新型平台和变革力量,推动我国信息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应用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相比2002年的5910万人增长了9倍多。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上网比例增长至72.2%,超过台式电脑。互联网网站数从2002年的37.16万个增加到2012年中期的250万个,域名总数达到873万个,其中国家顶级域名.CN域名数达398万个。
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已建成四大骨干网并实现互联互通,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通信能力,农村宽带普及水平提高,网络通达所有城市和乡镇、行政村。截至2012年6月底,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5Tbps,IPv4地址数量达3.3亿个,拥有IPv6地址12499块/32。3G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互联网行业收入规模超过20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接近80万人,并有上百万人以开网店形式实现了就业。企业飞速发展,年营收超过10亿元、百亿元的企业普遍创立仅10年左右,涌现一批以腾讯、网易、百度等为代表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例如,2011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前百家的企业数量占不到全行业总数的(增值电信业)0.5%,却创造了全行业40%以上的收入和20%左右的利润及税收。
行业管理逐步完善,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在国家制定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指导下,各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大力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为基础的互联网行业管理法规框架,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主管部门。2011年,国家设立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别在行业自律和行业信息等方面发挥各自作用,促进整体行业的良性发展。
创新性灵活性首屈一指
创新成为互联网企业吸引用户、增强用户黏性的法宝,也拉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产业是少数几个与全球同步发展的ICT产业领域之一。如今,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涵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回顾这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这10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全面起飞的10年。经过20世纪初短暂的互联网泡沫洗礼之后,中国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用户、政策环境、人才、资本等要素逐渐聚齐,产业规模逐渐壮大。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角。2000年前后四大门户网站上市引发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IPO热潮。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已成为流通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境外上市互联网企业,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市值总规模与传统电信运营业的市值总规模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除了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外,还涌现出网易、新浪、搜狐、奇虎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并开始蓬勃发展。
第二,中国互联网产业表现出的灵活性、创新性,强烈地冲击和改变着广大用户的工作和生活。源源不断的创新成为互联网企业吸引用户、增强用户黏性的法宝。从电子邮件、信息浏览、新闻门户、BBS、博客等,再到目前的SNS、微博、播客、团购,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两项新的突破和明星业务。这些持续不断的应用创新,既丰富了互联网的内容,也拉动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过,应该注意到,最为亮点的明星业务并不代表是最赢利的业务,例如近两年最为火爆的微博。总体来看,互联网企业的现金流还是来自搜索、电子商务和新闻广告业务。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互联网企业摸索出了用户数量至上的市场规律,推出免费经济、体验经济,通过开发自己的主打产品吸引足够的用户,来销售其他产品或第三方产品,比如百度的竞价排名、腾讯的QQ游戏、新浪搜狐的新闻门户。将来,互联网企业还将尝试App的按量收费模式。
第三,中国互联网产业是第一个依靠市场力量成长起来的、由民营企业领导并占主流的产业,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产业领军人物大部分有留学背景,从业人员大部分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从诞生起,中国互联网产业就与世界同步发展:同步的技术、同步的管理理念、同步的企业文化等等。它的资本血液多数来自境外,在纳斯达克上市或是在新加坡上市等,还有来自私募基金、风投等渠道。它的生存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于用户需求的了解透彻,有着灵活的运营机制。高成长率和高利润率来自于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内需市场,广大网民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无论从技术、人力、资本,还是从市场需求、企业管理等方面考量,这都是一个生命力十分旺盛的产业。(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