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社交网络跨界前行

来源:labs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7-20 20:52 
核心提示:2011年10月底,腾讯正式宣布战略投资开心网,期望将开心网融入腾讯的社交服务,致力于共同打造一站式开放社交平台,实现用户可以与开心网和QQ上的好友无缝交流,真正实现跨平台间的零距离沟通。

截止到2011年第4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1亿。这个数据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已经通过互联网,通过移动终端结成了一张无远弗届的大网。这张大网网住了普通的用户,也网住了诸多社交网络服务商,这些服务商有成功,也有不得志,各自演绎精彩。

社交网络墙内墙外大不同。

社交网络并不时尚,甚至和互联网一样久远。只要是以人为节点,提供信息传输、交互的网络服务都可以称为社交网络。电子邮箱、BBS、IM、Blog都可以称作是社交网络的雏形。从1997开始,很多网络社区提供各种个人资料的整合和公开链接的好友功能。2000年,虚拟社区LunarStorm将自己升级为社交网络社交网站,它包含了好友列表、来访列表、日记页面等功能。从2003年起,国外网络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社交网站,社交网络 渐成网络服务的主流。MySpace.com在这一时期创建,它为全球用户提供一个集交友、个人信息分享、即时通讯、博客等功能于一体的互动平台。但直到出现Facebook,社交网络才真正带来足够的价值与收益。

2004年,Facebook横空出世,开始只是哈佛内部交流用的,随后向其他院校开放,几年以后,全面开放。Facebook上市时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上市前过去三年营收分别为7.8亿、19.7亿以及37.1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2.3亿、6亿以及10亿美元。比营收增长速度更快的是Facebook的用户数。从2008年以来,Facebook每年的用户增长量都以亿计。今年四月Facebook披露,它现在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9.01亿人,而且很可能会在今年底之前超过10亿人。每日接受到的评论为32亿条,每日新增图片3亿张。网站上的好友数量达到1250亿对。据Facebook称,在9.01亿用户中,有5.26亿人在3月份为每日均上线的活跃用户,大约有4.88亿人还使用过Facebook的移动产品。数亿用户奠定了Facebook的帝国根基,现在的Facebook有更大的底气和实力完成从被动社交网络服务到主动社交数据挖掘定向服务的转变。

相比于Facebook的气象万千,国内的社交网络落寞许多。2003年,国内最早的社交网站Uuzone在南京成立,又名优友地带,曾获得晨兴创投100万美元投资,这个社交网站在2009年就已经停止所有服务。2005年,51.com声称自己是中国目前最好的社交网站,并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稳定安全的数据存储空间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曾被认为是Myspace模式在中国实现的佼佼者。在2008年获得C轮融资后,逐步淡出了公众视线。现在依然存在并仍有一定影响力的独立社交网络可能就剩下开心网和人人网了。

2005年12月,最火爆的人人网(当时叫xiaonei.com)成立,标志着中国最早最大的校园社交网络社区建成,当时风靡一时,在各大校园内推广,不久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同一时期,开心网(kaixin0001.com)成立,该网站主要是针对白领市场。开心网在2008年发布“开心农场”产品,开始爆发式增长,提供的服务有日记分享、短消息传递、照片分享、在线聊天等,并具有小型休闲游戏,音乐点播分享等功能,一段时间偷菜、挪车、买卖好友几乎成了开心网的代名词,2011年初开心网用户突破一亿,彼时的开心网是毋庸置疑的国内社交网络老大,很多白领用户,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开心网,甚至引发了很多公在办公区域内屏蔽开心网。但仅仅过了一年,开心网的每日用户量就跌去了70%,开心网的发展走向形成了一条陡峭的抛物线。

2011年10月底,腾讯正式宣布战略投资开心网,期望将开心网融入腾讯的社交服务,致力于共同打造一站式开放社交平台,实现用户可以与开心网和QQ上的好友无缝交流,真正实现跨平台间的零距离沟通。这次并购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平台互通,依托腾讯巨大的用户关系协同,实现开心网重新焕发生机,并打造一个基于社会化网络开放平台的期望并没有达成。

社交网络跨界虚拟和现实

强调人际交互的社会化网络成为了用户对互联网服务更核心的需求,社交网络的开端只是获取你的个人资料和好友列表。而现在社交网络作为web2.0阵营中的一个典型的技术应用架构,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单纯的社会网络服务的概念,通过参与者自主创造的内容与平台体系,其应用已经能够扩展到互联网上的多个层面。有一种趋势,社交网络将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

现实的社交关系建立一般会经历从陌生、接触、了解、熟知到结群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在社交网络中重复。不同是社交网络高效的实现了整个过程,现实的社交模式通常是个人对个人,通过一点向外辐射。而社交网络则是通过朋友去认识朋友,遵循六度空间理论,以一种传递的模式形成一个一个的私人圈子,这个过程可以非常迅速,同时高效的筛选频谱一致的用户。这是社交网络最大的价值所在,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互通,快速建立关系,并实现关系真实化。

不管是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不同的社交网络形态,通常是建立在“深度交友”的基础上,即个人通常要以“真实姓名”的方式登陆,即便不是真是的名字,在长期进行自我的照片、兴趣爱好展示等行为后,也会具象成一个真实的个体,有性别、有年纪、有生活区域、有交际圈,有自己的喜好、价值观,这些将会取得他人的信任和了解,也让用户之间形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相互关联的社会网络。个体之间的网络上的联结不是最终目的,为线下建立联系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才是社交网络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能够实现关系真实化的社交网络才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社交网络跨界PC与移动终端

社交网络的关键词是分享,分享起于PC但最终一定需要跨界到移动终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内容分享可以从文字、图片、音频到视频逐步深入和立体。文字分享是初级阶段,图片与视频交互将会是未来的主流。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照相设备的产生,特别是可拍照即刻分享的移动设备的产生。

1999年,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上传一张照片特别困难。首先要扫描,然后再上传,操作的过程很繁琐。所以,当年的ChinaRen是一个没有照片功能社交网络。相当于一个纯文字版的Facebook。随着数码相机的应用,大大方便了用户分享照片的过程。相比于文字,照片具有更强的普适性,也有更为强大的表现效果。照片分享正是Facebook之所以风靡全球的一个重要原因, Facebook每天上载照片数量达近千万张。绝大部分是个人生活照,这些生活照拉近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促进用户间更快速的建立某种联系,所以说数码相机,特别是拥有照相功能智能手机的发展是社交网络发展的加速剂。

Facebook对Instagram的收购佐证了这一点。2012年4月9日,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Instagram的收购。后者为美国新生代移动照片分享开发商,创立仅551天,仅有13名员工。Instagram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主要就是图片编辑和图片分享两种功能。首先,它允许用户随时抓拍图片,并提供多种滤镜特效美化照片;其次,用户可将照片一键分享至Facebook、Twitter、Flickr、Tumblr、Posterous、Foursquare以及新浪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最后,Instagram 也融入了很多社会化元素。用户可以寻找其手机通讯录和社交网站上的好友,也可以通过关注、评论、赞等操作与他人互动。

智能手机出现后,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部通讯工具,而是一个集沟通、资讯、娱乐于一身的终端设备。智能手机与网络环境的建立带来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而社会化网络则是移动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手机具有原始的社交属性,手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帮助我们实现与其他人的便捷交流。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手机登陆社交网络,随时关注好友的动态,看看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可以立刻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络,与朋友们分享。同时结合手机的定位服务,用户在做照片分享的时候,同时分享了所处的位置,这会给用户带来很多有更价值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