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巨头加快布局中国智能电网市场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风力发电装机4183万千瓦,其中只有约为20%的比例实现发电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也依然发展缓慢,距离2020年1亿千瓦风电和18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接入的规划目标还很远。加快发展智能电网,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在3月30日举办的2011智能电网发展暨国际高峰论坛上,多家跨国企业均表示看好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空间,正在进行相关技术研发。
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将达25%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丽萍表示,对应“十二五”规划我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届时9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将转化为电力。核电、水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达发电装机总量的35%左右。这也意味着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将达到总发电量的25%左右。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表示,实现非化石能源发电占较大份额,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有积极意义,发展智能电网,接入更多的非化石能源发电,任务艰巨。
企业:建设稳定的微电网控制系统
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看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后的稳定性差和调度难问题,一直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瓶颈。”他认为,“要达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利用智能电网解决常规发电设备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发电问题是关键。而当务之急是建设一个稳定的微电网与主干网结构,通过能量储存系统来补偿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
据悉,GE、IBM等跨国巨头纷纷布局中国市场,制定微电网研发方案与试点战略,期待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GE数字能源事业部工程师王飞介绍,GE已研发出一个智能的控制系统,在微电网内对发电、能量存储以及负荷进行优化和管理,并且其研发成果已在美国试运行中。“我们期待给中国提供一套微电网系统的解决方案。”
IBM也看准中国智能电网巨大的发展潜力,“间歇性,随机性,反调峰,大规模的特点,使得以风电为首的新能源综合调度利用成为世界级的难题。智能电网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方面潜力巨大。”IBM能源与公用事业部专家王海峰表示,IBM已于2010年3月初,在北京推出了能源和公用事业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其储能管理与优化方法,可以帮助并网提升电能质量、减少储能采购和管理成本。
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企业扶持
企业在积极寻找智能电网蕴藏的商机,而政府相关部门则正在积极寻求解决并网难的办法。
国家电监会价格与财务监管部副主任黄少中在同天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国家可能在今年或明年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提高到6厘至8厘,到2015年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到1分钱。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电网企业按照中标价格收购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超出常规火电上网标杆价格的部分,附加在销售电价中分摊。我国从2006年开始在用户消费电价中征收每千瓦时1厘钱的可再生能源附加。目前,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已提高至每千瓦时4厘钱。
黄少中称,中国绝大多数可再生能源企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扶持是该行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必须长期坚持,而电价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是最有效、直接、作用最明显的一项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