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应用 >

云计算中国慢半拍 与国外实际应用差异大

来源:未知 作者:sina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1-25 12:20 
核心提示: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与国外相比似乎已经慢了半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对这一新技术抱有谨慎务实的态度。不过,中国很快将会迎头赶上。云计算在中国市场具有广阔前景。

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与国外相比似乎已经慢了半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对这一新技术抱有谨慎务实的态度。不过,中国很快将会迎头赶上。云计算在中国市场具有广阔前景。

尽管确实存在挑战与风险,云计算在大幅削减IT成本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甚至有可能改变企业的业务模式。

“云”作为一种使人们通过互联网从远程服务器获取计算服务的设施,已经或即将在北京、广东、香港、成都、杭州、无锡等地展开部署。中国移动、阿里巴巴、联想集团,以及微软和IBM等外国企业都在为中国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云服务。中国企业和政府都在尝试开发和试用云计算技术及云服务。在对主要是大企业和政府机构的超过100位IT高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3%的受访者正在有限地尝试或使用云计算,88%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2年内使用云计算。

中国云计算要从理念落实到行动,道路并不平坦,国内特有的几个因素构成了主要障碍。

调查显示,与国外相比,中国经理人仍然缺乏对云计算的深度认知。对于云计算在创新和改进流程方面的潜力,他们表现出的兴趣仍不及国外同行。

中国受访者希望政府出面为云用户和云提供商制定规则,尤其在确保云安全和可靠性方面。2/3的受访者认为云计算会带来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一位受访者称:“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数据必须谨慎对待。”由此可以看出,在政府制定出云计算和数据隐私方面的规程之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还会慎之又慎。

在中国,目前有效发挥云计算功能的基本技术还未完善。除非在高速网络上运行,云应用难以发挥其优势。尽管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了宽带技术,但网速仍低

于其他一些国家。而且,中国企业在引入服务器虚拟技术方面相对落后。服务器虚拟化是一项计算技术,它允许软件在网络中任意可用的服务器上运行,是构成云计算的基本技术之一。

中国的大型企业采取怎样的行动,以便适时地利用云计算技术和服务的强大优势?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云计算的引入需要企业、(服务)提供商、IT厂商和咨询公司的共同努力。”

中国云计算发展现状

在可预见的未来,云计算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兴技术。不足50%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正在考察,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企业称正在使用云计算。毫无疑问,中国在云方面的支出将在未来两年内显著增长,但由于对安全的担心和其他顾虑,云计算的使用率仍将低于其他国家。

中国企业已开始探究云计算,但在使用方面依然谨慎。目前,他们更倾向于创建私有云,而不是使用公有云服务。

仅有43%的受访者正在使用、测试或研究云计算,不及美国的一半。不到20%的受访企业在使用公有云服务,例如云应用(一般指软件即服务或SaaS)、云基础设施服务(在云中运行或存储数据)、云流程服务(运营以云应用为基础构建的业务流程)和云平台服务(用于创建、测试和存放应用程序)。使用率更高的是用于构建和运行私有云的平台,愿意把核心应用委托给云服务商的用户数极少。实际上,云计算应用目前仅限于少量的低风险业务和试点项目。

受访者均表示,预计未来两年内中国与云有关的活动将会显著增加,云的使用量(至少在特定领域)将增加一倍以上。在受访者中,对私有云和公有云都将使用或测试的比例达到36%;只使用或测试私有云的比例为40%;只使用或测试公有云的比例为13%。大部分的使用将以调查、试用或测试云系统的方式进行,而其他国家的使用则已转向部署实施阶段。平均来说,未来两年内将有15%的中国员工使用云应用,而美国将有69%。鉴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正在探索云计算,预计在2012年以后会有更多的企业开始云的测试和试用。

目前中国的云活动较少,使用云计算或构建私有云的支出仅占中国机构组织IT总预算的6.3%,是美国的一半。如果不考虑正在进军云市场的通信和高科技企业,这一比例将跌至3.8%。

但是中国在云计算方面的支出将迅速增长。在使用、测试或调查云计算的企业中,80%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两年内会增加在云计算方面的支出,1/3的受访者预测增幅将达到100%或更高,略高于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即使不考虑云服务供应商,超过3/4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增加云方面的支出。全球IT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中国IT总支出将增加11.5%,看来这其中云计算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市场研究公司对中国云支出走势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异。调研机构Springboard Research预计,截止2010年底中国云市场将增长56%,达到1.71亿美元(11.6亿元人民币),还不到IDC预测的2009年全球云计算支出(174亿美元)的1%。CCW Research估计中国软件即服务(SaaS)市场2008年市值高得多,为198.4亿元人民币,并将在未来两年内保持24.5%的年增长幅度,于2013年底达到613亿元人民币8。

使用云计算:谋求效率和效力

受访机构不仅表现出了对使用云计算缩减IT成本的兴趣,还希望能够更灵活更高效地运营业务。相比国外的高管,中国经理人极少将云计算视为一种开发创新产品或流程的手段。

节约资金是他们关注云的主要动力。受访者称,“缩减前期IT成本”是考察或应用云计算的最大动因。“降低或避免IT基础设施维护成本”也是重要因素。2/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内云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好处,而“永久地大幅度缩减运营成本”是其中之一。

以降低成本为重心的企业正在使用“云”来缩减网站运营成本。中国众多的网民为网站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点击,而云服务和云架构也让企业得以用较低的成本进行扩展,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相对而言,中国企业对于使用云来降低能源成本或进行数据备份的兴趣不大。

但受访者认为利用云技术改进日常运营,与缩减成本相比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7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内云计算为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速度和灵活性的提升以及响应时间的减少”。

企业计划如何使用云?中国企业偏向于使用云与其他企业互动,并在数目众多、分布广泛且必须支持的用户群体中推行统一的流程。目前,最常见的云应用是为涉及多家企业的业务流程提供IT平台,其次是运行CRM、ERP和供应链管理软件。

未来的18个月后,中国企业将使用云计算和云服务构建平台、运行网站,将运计算推广到企业,作为生产力促进工具(十项最广泛用途) 。

节省成本与改善运营是中国企业决定使用或开发云计算的主要原因(“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十大原因排名),同时沟通与协作也是中国高管们看重云的重要原因。1/3的受访者表示正在或将要使用基于云的生产与协作工具。

在目前的初级阶段,企业只是把云视为一种个别的解决方案而非广泛的平台。我们预计,越来越多的中国受访者将会选择云作为平台,以便在未来建立标准化和更高效的业务流程。

支持创新并非优先考虑

国外的许多企业—特别是注重增长或率先使用IT的企业—一致认为云计算是一项具备巨大潜力的技术,尤其在支持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对云计算创新潜力的关注严重不足。关于引入云的原因,32%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加快新服务开发速度”非常重要或重要,低于美国的62%;32%选择“作为新方式吸引客户”,低于美国的64%;30%选择“开发产品或服务”,低于美国的65%。同样,不足1/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支持产品/服务创新”是云计算的主要好处之一。不到1/5的受访者认为云能够帮助扩大业务并开拓新市场,这两个比例均低于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

短期内,中国企业主要关注于改进流程、提升效率和节约成本,而不是寻找创新的方式来利用云计算庞大的计算能力及其出色的速度与灵活性。未来,预计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关注云计算在创新方面的潜力:因为有2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云将促使业务转型,这一比例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国外企业可能会率先实现业务转型,因为他们正在更积极地寻求创新,而创新是推动改革的动力。

未来五年内,多数中国企业使用云计算的目的是:希望云计算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灵活性,并非创新或市场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