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中国公共云计算服务发展现状

来源:TechTarget 作者:中国Glu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4-19 12:07 
核心提示:我国公共云服务的整体认知已经逐渐形成,且开始逐步试水云计算服务。由于公共云的信任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但是自主构建私有云,难度系数也比较高,因为造成了公有云服务的尴尬局面,优势很明显,但是落地又较为困难。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公共云服务发展调查报告(2012)》,我们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总体增长较快,增长率达到73%,但市场规模仍旧较小,约为人民币35亿元。具体而言,SaaS在此次调研的公共云用户中比例最小,占到了16%,IaaS用户最多(56%),PaaS用户约为28%。

我国公共云服务的整体认知已经逐渐形成,且开始逐步试水云计算服务。由于公共云的信任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但是自主构建私有云,难度系数也比较高,因为造成了公有云服务的尴尬局面,优势很明显,但是落地又较为困难。目前很多企业仍旧认为公有云应用的风险大于其好处,数据安全或者相关的问题都是主要的问题。

诚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些公共云宕机事件也让企业对公共云持观望态度。因为故障问题以及意料之外的宕机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即便是最大且最好的云厂商,在其服务偶尔的“停转”时,之前万全的计划也是徒劳。

该报告中预测,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可达到63亿元。但这一数据在Gartner报告的2012年全球公共云服务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可见中国的市场尚未形成,但是也意味着这片蓝海蕴藏着更大的宝藏,因为我国公共云服务的整体认知已经逐渐形成。Gartner预测截至2016年,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41.3%,IaaS也是公共云服务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云主机、云存储等资源租用云服务是当前的主要应用形式,未来企业管理软件、应用开发服务、网络加速服务等方面用户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报告指出,样本用户中对于这类云服务的使用率达到了40%以上。这一结果与TechTarget去年的调查结果一致:目有44%已经在数据保护和其他应用中使用云存储服务。

大概在未来六个月中,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因为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增加对于云数据存储服务的使用。
此外,用户对于云提供商的提供的云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网络质量抱有较高期待。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这些因素是选择云提供商的关键所在,但是对于品牌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因而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仍旧没有形成,机遇更为广泛。成本节省是云服务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因此毫不意外,用户对于目前的云计算服务总体满意。

由于云计算最初成型于国外,国际上一些知名IT厂商都构建了自己的云服务体系,这些企业也在不断入侵中国市场,无疑会推动中国云计算的发展,但也对国内的云计算企业造成了冲击。

90%以上受访者认为如果国际上的知名云服务进入中国市场,如亚马逊、Rackspace等,会根据自身情况考虑使用这些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