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单芯卡比芯片磁条复合卡更安全 推广难不过是借口
热论
国内多家银行陆续发行金融IC卡,按照计划,今年年内将更换1.4亿张芯片银行卡。专家认为,芯片卡相较于磁条卡更安全,并且在推广上的诸多难题都是可以克服的。
专家论调
单芯卡比芯片磁条复合卡更安全
首先,芯片卡从根本上提高了银行卡的安全性。由于以前银行磁条卡技术简单,磁条信息易被复制,伪造磁条卡、盗用磁卡信息的案件频发,给持卡人和发卡机构造成巨额损失。与传统的磁条卡和芯片磁条复合卡相比,单芯片银行卡的特点是完全以芯片为介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相比存储量小、保密性差、容易被复制的弱点,芯片卡容量更大、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以及指纹保护、读写加密等功能,安全性较磁条卡大幅提高,复制难度很高。同时,通过可运算的芯片和存储在其中的密钥,确保终端与卡片的交互过程安全真实,而且能保证联机交易信息的安全。
其次,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金融芯片卡(IC卡)具备多应用加载平台,可丰富银行卡产品系列,称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手段。
再者,顺应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民生的迫切需求。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支付卡,由于发卡主体多样,技术标准不一,不能联网统一清算,账户资金管理混乱,“一事一卡,一人多卡”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持卡人携带和使用的不便,卡内的沉淀资金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也存在许多潜在风险。使用金融芯片卡(IC卡)后,可以以金融芯片卡(IC卡)为主导,逐步减少和代替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卡,实现一卡通用(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支付),一卡多用(多个行业共用一张卡),是统一规范支付市场,强化行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民生的必要抓手。
最后,金融芯片卡(IC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工具,采用芯片技术与金融行业标准,可兼具银行卡、保障卡、管理卡等多重功能,具有安全性、便利性、标准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及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已开始发行金融IC卡。
芯片卡“推广难”
不过是借口
银行芯片卡成为了近日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讨论这个看似大众的话题,我们首先不能偷换概念,把其看成是“老百姓该不该用、喜不喜欢用芯片卡”的问题。
面对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老百姓用,或者不用,都没有什么选择,回忆15年前,我们是自愿要求使用各种磁条卡的吗?所以,银行芯片卡推广难问题,还是银行决策者自身需要思考的事情。
如果让我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推广银行芯片卡根本不难,所以现在很多人跳起来说难,不过是企业内部利益博弈的结果。
有人站起来说:“换卡不换号”(即原账号不变,只把磁条卡换成芯片卡)有难度呀。在我来看也是托词:交通银行的“沃德卡”客户(交行资产大于50万元)、工行理财金卡客户都可以“换卡保号”啊。
改造成本高,前期投入多?可我们看看数据:尽管上半年几次不对称降息致使银行利差缩小,但银行上半年的业绩增速仍不减,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净利润增长则达到了近25%,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更是夸张地达到40%;更别提2011年中国银行业总利润占全国规模500强企业的60%,占全球银行业的近30%。赚这么多钱花在哪里呀?利润比我们银行差很多的东南亚国家都已陆续完成IC卡改造。
所以说,钱不是问题,技术不是问题,营销推广更不是问题。“ATM取出假钱银行无责;银行多给了钱储户义务归还,银行少给了钱离开柜台概不负责”,当这些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时,芯片卡比磁条卡又能安全多少呢?就算不被盗刷,总有密码被盗的可能吧。
因此,别再为芯片卡推广不力找借口了。
微观点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李东生:中国企业要发展为世界级企业,有两个模式我认为是可以借鉴的:一是韩国模式,成立全球经营体系和国际品牌,加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建立世界级企业;二是中国台湾模式,专注在供应链环节,提高规模和效率,加强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全球行业价值链中不可取代的一个环节。
@清华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逢明:购买黄金是否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现有的实证研究的结论是:不一定。影响国际金价的因素通常有:通胀指数、石油价格、股票指数、美元汇率及基准利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美元汇率(可能与国际金价由美元标价有关),石油价格和美元利率的影响不显著,而股票指数和通胀指数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