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产品 >

H3C:未雨绸缪迎接大规模云计算时代网络挑战

来源: CCTIME飞象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5-04 13:57 
核心提示:云计算包含很多业务、多个层次,不同厂商、不同运营商心目中的云计算不一定是同一个东西。孙晖认为,运营商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发展最适合自己的云计算模式。

与IT企业、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拓展云计算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网络基础资源。但现在,大规模部署的云计算正悄悄给网络性能和IT管理带来超乎想像的挑战。审视云就绪背景下云内互联、云间互联、云端互联的不同需求,传统单一的网络技术方案势必分化,针对不同网络功能特性和客户群体进行优化和整合。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基础承载网络,都面对云计算发出了“新一代”的呼唤。H3C公司运营商解决方案部部长孙晖表示,“运营商做云计算,网络必须先行,充分考虑到今后三到五年云计算规模迅猛增长的需求,否则将对现有网络形成巨大的挑战。”

运营商荡胸生层云

 云计算包含很多业务、多个层次,不同厂商、不同运营商心目中的云计算不一定是同一个东西。孙晖认为,运营商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发展最适合自己的云计算模式。

互联网公司的云计算更多是面向海量个人用户提供SaaS服务,这种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云计算规模非常大。而对于运营商来讲,更多的优势是在网络和机房等基础资源。如果将云计算当成资源“水池”,池中的水要为千万个用户所应用,池到用户之间的“管道”就非常重要。运营商恰恰在这个信息基础架构中控制了“管道”的传输,很适合首先做基础设施级的云服务。三大运营商IDC机房在全国有700个以上,业务已经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只不过以前做IDC像做房东一样出租机房空间,现在稍加变通就可以向基础的云服务演进。网络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IDC机房价格的高低,资源瓶颈仍在于网络。

运营商省公司有很多成功的云计算实施案例,目前普遍是从易到难推进。一种是整合内部业务系统、IT系统建设资源池,首先实现私有云计算,以降低成本、培养云计算业务人才,目前各省基本都有这个规划。另外就是面向政企大客户、集团大客户,提供政务云、行业云的应用。云计算作为未来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为电信运营商从通信业向大ICT产业全面转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电信运营商从“管道”业主向“端到端”业务提供商的角色转换提供了契机。运营商以前也在做集成业务,但是面临大量的IT集成公司的激烈竞争。运营商依托云计算切入之后,有可能改变这种市场格局,因为云计算首先是需要规模、需要服务。这个时候运营商的优势就可以显现出来。

近期运营商纷纷加大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国电信投资近10亿在成都建设超五星级的“西部信息中心“,将可容纳超过3500个标准机架,存储能力不少于1000PB,出口带宽达1Tbps,是目前国内已投产的最大的IDC。未来三年,中国移动将投资超过100亿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孙晖认为,运营商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目的很明显,就是着眼于资源规模的竞争;但除了综合考虑区位、气候、土地和电力等因素外,还应该考虑网络资源是否充足,网络需要跟随云计算业务规模进行改造。

新一代互联网云蒸霞蔚

“规模决定网络的演进”,孙晖表示,“数据中心的容量是受限的,应采用新的网络架构支撑更大的数据中心、支撑更大的云计算的规模。”

这几年,云计算更多的挑战在于服务器、存储、软件和管理等方面,是从一个规模不大的云计算来考虑的。云计算的一些基础技术来源于IT行业,而IT行业以前的系统通常规模都不大。但是运营商的用户量动辄就是几千万、上亿,与企业级云计算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非常大。虽然运营商内部也做私有云,但最终的定位是要做云计算的服务提供者,未来的竞争对手是像谷歌这种量级的,必须要达到大规模的云计算成本才低,才有经济效益,服务才更好。孙晖认为,规模导致了不管是数据中心的网络,还是骨干网和城域网,各 个网络都会首先面临业务量的巨大冲击。

基于云计算角度,H3C将网络分为三种,云内网、云间网与云端网。云内网是指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云间网是指多个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云端网是从用户侧到整个云计算平台之间连接的网络。

由于单个数据中心的容量有限,随着云计算业务的发展,云间交换的数据量将激增,给现有IP城域网和IP骨干网带来巨大压力,甚至有必要建设一张新型的IDC云骨干网,将云间交换的流量从现有的IP城域网分离出来,提供独立的互联网络实现云间高速交换。目前部分省市运营商已在试点跨地市连接数据中心,为未来大规模整合云计算资源池做技术积累。而中国电信将成立专业云计算公司,统辖管理全国各省的云计算业务。在技术上,云时代的核心路由器必须具备超10T容量、100G平台、多框虚拟化等技术特征。

目前更迫切的需求是云内网(数据中心网络),大规模、高性能、高扩展性与灵活性是云计算业务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传统IDC的纵向收敛型网络已不能适应云计算承载需求,必须采用具备云计算特征的新型网络架构进行数据中心建设。2012年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都正式启动数据中心专用交换机集采。有别于传统城域网汇聚交换机,数据中心专用交换机必须具备CLOS架构、大缓存、高密万兆、多框虚拟化、大二层扩展等能力。

在云计算环境的运营中,对网络产生了一些独特的需求,需要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针对这些需求实现网络的整体的变革。此外,随着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全面建设,引发了对云安全的更高要求,不仅要解决常规安全问题,更要对云带来的虚拟化能高效适应,实现安全的智能管理。而在IT管理方面,自动化、流程化、开放化、智能化成为必备要求,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三个管理层面跨融合网络的联动,使云资源调度实现智能化。(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