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物联网应用有多远

来源:未知 作者:张立美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1-25 16:48 
核心提示:2011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被称作全球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经过了一年多的热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状况尤为引人关注:它在我国的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要实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破解哪

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当货车未准确到达指定地点时,货车会发出和蔼的提示音……这是国际电信联盟在报告中曾经描绘的物联网时代的神奇图景。

2011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被称作全球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经过了一年多的热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状况尤为引人关注:它在我国的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要实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破解哪些难题?物联网的应用将从哪些重点领域起步……

各行其是:筑路的少 造车的多

从技术到应用:完整产业链亟待形成

物联网究竟是什么?在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看来,“很多企业都是站在各自利益的角度解读物联网,很混乱,未必讲的就是物联网的全貌。”

2010年,物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这样定义: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什么是物联网的核心要素?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杰这样解读,一是感知,二是连接,三是应用。

根据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将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军企业。2011年,物联网如何破题这一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当务之急是培育物联网的应用。”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日前对记者说:“只有以应用来拉动需求,才能真正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和繁荣。”鉴于物联网产业链长、涵盖面广、参与主体多的现状,奚国华表示,避免市场各主体各行其是,需要尽快建立物联网的标准,否则将来局面将不堪收拾。

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看来,物联网的应用目前是“造车的多,铺路的少”,概念产品先行造出,而市场应用通道尚未打通,就像先有了车而没有通路,导致车的功能丧失,未能满足实际需求。

近日,在江苏无锡,国家电网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西泾变电站投入运行,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传感测控网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和巡检”。除此之外,鲜有落地的应用。

技术是物联网的支撑。目前,传感器、RFID、节点节能、多跳自组织路由算法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其核心领域还未能全面进入产业化。物联网技术必须对通信支撑、信息加工、过滤、存储、命令响应、网络接口和传输等方面进行统一的协调。

“高科技要深入基层、面向应用,就是要把最好的技术用在需求最强烈的地方。”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玮表示,物联网应该从安全、环保、节能等领域抓起。这些实实在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才是物联网应用的主战场。

奚国华表示,物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芯片、软件、电信服务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集思广益,以形成可行且各环节企业乐意执行的统一标准和各种协议。当前的关键则在于冷静布局、稳扎稳打,在各个环节形成领先企业,同时着力发展热点应用,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

据悉,汽车物联网项目已被列为我国重大专项,将获财政扶持资金。2011年,工信部将从产业规划、技术标准等多方面着手,以推进汽车物联网产业的全面铺开。

一哄而上:创新的少 跟风的多

从参与到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据赛迪顾问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目前运营商M2M终端已经近1000万。

对于这一数据统计和时下各地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的现状,专家认为,即使是新产业、新技术,“跟风”上项目也可能因“重复建设”陷入困境。

“物联网是个好东西,但决不能一哄而上。”邬贺铨说,“目前对待物联网,国内比国外热,政府比市场热,产业比应用热,股市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硬件比软件热。”

对“物联网热”要有冷思考。邬贺铨提醒道,要创新,不要包装;要战略,不要应景。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都在热热闹闹发展物联网,看起来物联网应用领域无处不在,但是大家发现,真正切入时却又无从下手;物联网的产业链很长,但细看却又显得七零八落;物联网看上去技术门槛不高,但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仍然做不到自主可控。此外,物联网标准化组织很多,但又缺乏权威以及可遵循的标准。

邬贺铨介绍说,互联网概念被炒得最热的时候,许多企业纷纷投资生产光纤,导致现在光纤按长度计算,价格比面条还便宜。物联网的发展也面临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做好规划,不要盲目上马。

专家指出,纵向地看,我国历次产业大变动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一哄而起。计划经济时期曾有过著名的“全民大炼钢铁”,改革初期也有过各地竞相引进电视机、洗衣机、易拉罐等流水线;上世纪90年代又有各地大办钢铁、水泥、小电厂和汽车制造;而今又出现了各地大搞“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获得发展,仅仅靠市场是困难的,需要政府参与。但是如果参与过度,脱离了市场本身客观、内在的要求,就要付出代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强调。

电信专家马继华表示,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逐步推进与协调发展,但现在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一哄而上、层次不清的局面,并没有很好的阶段性发展方针和梯度规划,这很可能导致发展瓶颈。

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微观室副主任剧锦文认为,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获得中央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主动迎合中央的政策偏好;另一方面,更在于地方的竞争,大家都不甘心落在他人之后,不惜代价地通过各种手段扶持那些热门产业。而一些企业以发展物联网的名义套取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优惠,盲目地涌入。

因此,避免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泡沫的根本之策,在于改变政府参与产业发展的方式,让市场成为调节产业发展的更重要机制,让企业独立地选择是否进入某个产业。而政府的职责是在物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时,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使其走上正轨。

远程破解:危害范围广 治理难度大

从建设到保护:安全问题成为持续发展关键

2010年2月,美国西雅图一名黑客利用廉价的RFID信息采集器,在20分钟内悄然窃取了两个美国护照身份资料,只要将其克隆到空白标签中,该黑客就能制造出全新的护照。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不仅是严重的,而且是现实的、急迫的。”从事智能建筑产品开发生产的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春生表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面临的安全问题远比互联网复杂。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将全面“植入”我们的生活。衣服、手机、包、眼镜……一些随身带的东西里都嵌入了电子芯片,它们非常细小,甚至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又是电子传感器,可时时刻刻暴露我们的一举一动。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的隐私危机。因此,在欧盟提出的物联网行动计划里面,大部分都强调隐私的安全问题。

专家指出,物联网可以将洗衣机、电视、碎纸机、电灯、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连接成网,并能通过网络对这些东西进行远程操作。但威胁也随之而来。未来的信息安全威胁,已经不只停在网络安全的范围,而是形成了对人们生活空间的威胁。今后,黑客甚至可以通过物联网对电冰箱发动攻击,这一切都加大了我们应对互联网安全防范的范围和治理的难度。

“与传统网络相比,物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奚国华指出,在物联网未来发展中,要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首位;要超前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制定对策措施,防患于未然;要加强法制和技术手段建没,推动完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侵权、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