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宜:中国要做物联网技术的强国而非大国(2)
同时,2009年以来有很多在政府管理信息化与科研工作的朋友、企业的老总、高校的同行不断地来找作者探讨物联网的问题,征求对发展物联网项目开发、技术研究与教育的建议,研究在“十二五”规划中如何发展物联网产业。每一次谈话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这些同事和朋友都劝我结合自己十几年从事社会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写一本关于下一步信息化的发展与物联网关系的书。
我在《智慧的物联网》的前言里也谈到这个问题。我多年以来一直想回答自己心中的三个困惑。这三个“困惑”:未来的互联网向哪个方向发展?未来信息技术向哪个方向发展?我国社会信息化向哪个方向发展?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也是希望给大学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写一本能够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信息技术导论”教材,在最近的三年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文献,根据个人对技术的认知与总结,写了多个技术专题的总结,结果发现第一个成果是出版了一本关于物联网的书。
媒体:对于物联网兴起的背景,您是怎么认识的?
吴功宜:存在决定意识。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都必然有其深厚的技术发展背景与社会发展背景,物联网也绝不会例外。我们可以从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一,我国经过“九五”、“十五”与“十一五”等3个五年计划15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对信息化的认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十二五”计划期间,我们就有可能以物联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通过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一点正充分地体现出我国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二,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推进物联网研究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计算机技术为物联网提供了计算工具,通信技术为物联网提供了通信手段,微电子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同时,物联网的发展又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大量研究课题,增添了发展的活力。
第三,截止到2010年4月,我国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04亿,居世界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日趋增长。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标签RFID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等各种感知技术,构建一个覆盖世界上所有人与物的网络信息系统。物联网是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延伸,是互联网服务功能的扩展。
如果我们对一项技术的出现感到很“突然”,那么就说明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需要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是“随大流”,比较盲目地进入这个领域。
媒体:您如何看待物联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吴功宜:相关的技术之间必然是相通的,是有自然的内在联系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也不会例外。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产业发展必然要出现新的形态。物联网与互联网有深刻地内在的联系和技术的传承性。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物联网应用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核心交换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在规划和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核心交换部分,基本上不会改变互联网的网络传输系统结构与技术。反过来物联网的发展将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核心交换系统规模的快速扩展。这一点正体现出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相通之处。
第二,物联网应用系统将根据需要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或射频标签RFID应用系统的接入方式。互联网与物联网在接入方式是不相同的。互联网用户通过端系统的计算机或手机、PDA访问互联网资源,发送或接收电子邮件;阅读新闻;写博客或读博客;通过网络电话通信;在网上买卖股票,定机票、酒店。而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结点需要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汇聚结点接入互联网;RFID芯片通过读写器与控制主机连接,再通过控制主机接入到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系统将根据需要选择WSN、RFID应用系统,或是其他的感知技术与系统接入到互联网之中。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不同,必然造成在接入方式上的差异。(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