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也称传感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为加快发展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推进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研发优势明显
陕西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电子信息软硬件产品、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传感传动、微电子等物联网技术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汇聚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涌现出了华迅微电子、优势微电子、烽火集团、中星测控、大唐电信等一批优秀企业,引进了中兴、华为等龙头企业,技术和产品涵盖了物联网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智能天线、软件与应用平台、系统集成方案等全产业链,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产业基础扎实
据初步统计,全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在传感器领域,70余家单位研发、生产40多类传感器,尤其在烟雾、图像、重力传感器以及MEMS(微机电系统)压力传感器等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大唐电信、西电捷通、中兴、华为、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优秀的知名企业。在信息处理领域,由优势微电子公司研发的"唐芯一号"芯片,是我国第一颗2.4G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应用领域,已开展了农作物环境安全监控及应急预警、人员救护系统、感知矿山等示范应用。
(三)人力资源丰富
我省在光学、加速度、振动等传感器,传感故障诊断、导航控制、运输遥测管理、煤矿传感安全监测等方面有一大批学术领先、技术过硬的研发人才。同时,我省理工科大学均设有计算机和软件专业,能够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省物联网相关专业实用人才近万名。这些为发展物联网产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省物联网产业虽然有着较好的技术、产业和人才基础,但还存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水平不高,经济发展对物联网技术需求不足导致产业应用发展缓慢,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等突出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迅速扩大的应用市场、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亟待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突破核心技术、加强战略集成、实施示范工程、推动行业应用。
突破核心技术。依托我省在物联网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强自主研发,突破传感器、芯片制造、智能通信与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竞争制高点,为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战略集成。以项目、产品、技术标准为纽带,支持传感器设备制造企业、网络运营服务商和应用开发商在传感网络节点、网络构架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产业融合、集成创新。
实施示范工程。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先示范、后推广,重点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环保、智能物流等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拓展市场应用空间,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
推动行业应用。以行业应用推动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在交通运输、电力、建筑、医疗、农业、物流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形成集技术创新、设备制造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示范效果明显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制造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搭建技术研发核心区。建设物联网研发公共技术平台、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及技术标准中心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成具有国内一流创新能力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核心区。到2015年,申请国家专利500件。
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突破传感器、芯片、设备、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数据处理等方面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打造设备制造集聚区。在传感器、集成电路、RFID、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建设物联网专用设备制造和产业孵化基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制造业集聚区。
建设应用示范先导区。在西安、宝鸡、杨凌等地,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一批示范工程,形成成熟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运营模式,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三、重点任务
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抓住产业发展机遇,依托产业技术基础,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着力构建物联网创新体系和核心产业链,建设一批应用示范工程,促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
(一)构建物联网创新体系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的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包括工程研发、技术集成、应用开发、标准体系等,为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提供面向全国的物联网产业信息、咨询和技术等服务,支撑物联网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1、建设和完善基础科研平台。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物联网产业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研究,为产业提供原创技术和人才支持。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依托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开展产业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工程化研究,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
3、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园区,构建专业孵化器、检测、咨询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争取国家物联网领域重大科技专项,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标准,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
4、组建陕西省物联网产业联盟。支持省内电子信息、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传感传动、微电子等方面的研发机构、企业组建陕西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联盟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联盟成员共同参与市场开拓,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物联网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
专栏1 物联网创新平台
1、RFID产品工程研究中心。依托陕西烽火集团公司、优势微电子公司、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等单位建设RFID产品研发平台,参照有关射频识别技术的ISO/IEC18000系列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点研发和推广符合我国RFID国家与行业标准、适应各行业应用需求的各种RFID产品。
2、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中星测控公司、中航电测公司等单位,建设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提升传感器设计、制造技术水平,研发物联网应用急需的微小型化、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有源传感器,满足产业化需求。
3、信息传输技术工程实验室。依托西安大唐电信公司、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建设信息传输技术工程实验室,对物联网应用过程中物体属性识别读取、信息转换、数据格式定义等进行研究,突破物联网信息传输技术瓶颈。
4、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信息处理平台。依托中国移动西安分公司、世纪互联(西安)公司等,建设面向各行各业、大数据量、高性能计算的信息处理系统,不断拓展云应用的行业领域,优化云平台服务和计算模型,提升云管理能力,以增强物联网运营平台应对业务量不断增长的要求。
5、陕西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西安大唐电信公司,联合陕西烽火集团公司、西安航天自动化股份公司、优势微电子公司、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等单位,建设陕西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国内市场需求,整合物联网产业创新要素,研发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促进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
(二)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
加快构建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关键环节的物联网集成创新产业链,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物联网产业集聚地,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1、集成电路。重点发展传感节点SoC(系统级芯片)、数据信号处理芯片、通用通信芯片,提升物联网核心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整体水平。
2、传感器。重点发展MEMS传感器、微纳传感器,逐步形成传感器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光纤围栏、光纤火灾预警系统、光纤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等光纤传感器产品,短距离无线通信器件、数模转换器件和嵌入式通信器件,以及传感器制造所需要的新型电子材料。
3、 RFID与定位跟踪。重点发展各类RFID标签的芯片设计、天线设计、标签封装与测试以及RFID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系统集成,实现RFID读写器、手持终端以及内置射频通信模块的手机、计量设备等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网络相机、高清数字摄像、红外成像以及高清视频编解码、视频智能处理、行为模式识别等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卫星导航定位接收器、雷达、声纳等装置,以及相关的智能开关、报警器、连接器等规模化生产。
4、传感网络。重点研发通信芯片技术、大规模自治组网与可靠信息交互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多网融合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实现传感节点之间有效、可靠、安全的信息交互与协同处理;大力发展网关技术,实现多网无缝接入与信息交互标准化,推动多样化应用快速发展。
5、系统集成。重点发展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M2M(机器到机器)平台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加快系统级软件开发,重点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基础性软件;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行业系统集成方案,推动物联网应用快速发展;支持构建M2M应用平台,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测试评估、验证认证和人才培训,培育物联网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
专栏2 物联网核心产业链
1、集成电路。依托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微电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组织实施"唐芯一号"芯片产业化、RFID芯片产业化、北斗GPS兼容接收机芯片产业化等重点项目。
2、传感器。依托西北工业大学、中星测控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宝鸡恒通电子公司、渭河工模具总厂等单位,组织实施MEMS新型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无线压力和惯性传感器产业化、HT系列硅压力传感器、高性能精密角度传感器等重点项目。
3、RFID与定位跟踪。依托陕西烽火集团公司、西安航天恒星公司、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二十所等单位,组织实施RFID标签封装及读写器制造产业化、RFID实时定位系列产品产业化、超远距离有源射频系列产品产业化等重点项目。
4、传感网络。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移动西安分公司、中兴公司、华为公司、西电捷通公司等单位,组织实施新一代宽带通信共性关键安全TePA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下一代移动软交换系统、无线自组织网络、基于3G网络的智能手持终端设备开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
5、系统集成。依托西安大唐电信公司、中国移动西安分公司、陕西传感网与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华迅微电子公司等单位,组织实施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存储及信息化应用平台、智能交通系统、西部优势农产品生产精准管理系统、无线智能照明管控系统、智能网络消防设备管理系统、智能监狱监管系统、文物存护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危险品智能监管系统、医疗物品及人员监控系统、智能导游系统等重点项目。
(三)实施应用示范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西安大唐电信公司、陕西烽火集团公司等单位,在交通运输、现代农业、能源化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旅游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激发和引导物联网的应用需求。支持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区,集中展示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示范工程,探索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
专栏3 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1、智能交通。依托省交通厅、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烽火集团公司、阿法迪公司、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北京标准信源科技公司等单位,组织实施高精度融合定位可视化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智能优化控制系统、汽车数字化标准信源技术示范应用等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2、智能农业。依托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迅腾科技公司、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塞县蔬菜局、富平县农业局等单位,组织实施日光温室群精准管理、杨凌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农作物生长环境安全监控及应急预警示范应用等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3、智能环保。依托省环保厅、水利厅、长天软件、中星测控公司等单位,组织实施省环境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省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环境在线监控系统、城市污水处理与重点污染源监控、山体滑坡预警等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4、智能物流。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好信科技公司等单位,重点实施西安国际港务区现代物流示范园、合址物联网物港中心等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5、智慧能源。依托省电力公司、长庆油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部软件公司等单位,组织实施智能电力网络系统、油气田远程检测监控系统、煤炭资源高效监管系统、油田勘探开发集成系统等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6、智慧城市。依托西安大唐电信公司、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阿法迪公司等骨干企业,组织实施西安世园会物联网示范应用、西安高新区智慧园区示范应用、曲江场景式智能景观设施控制示范应用等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7、智能安防。依托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成峰科技公司、陕西烽火集团公司、博超智能科技公司等单位,组织实施林火预警检测、银行现金尾箱RFID监管、应急救灾物资管理、事故灾害遇险人员救护、铁路桥梁监测、食品安全动态监管、无线粮情监控等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8、旅游等行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元智公司等骨干单位,组织实施旅游景区智能管理示范系统、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馆藏环境监测系统、老年人生活智能辅助系统等重点示范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陕西省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建立陕西省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研究解决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物联网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就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论证,为协调委员会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积极帮助我省项目争取各类国家专项和基金资金支持,省上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平台、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程化产业化项目、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发展创业投资,鼓励设立物联网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三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信贷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四是引导和鼓励条件成熟的物联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以及招商引资,多渠道吸引资本市场资金。
(三)落实国家税收政策
落实国家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物联网产业领域的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快物联网领域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培养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积极贯彻实施"千人计划"、 "三秦学者"计划、"百人计划"等相关人才计划,引进用好海内外物联网领域高层次人才。三是创造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各类物联网科技人才创业,加强培训、实习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生活和工作条件方面给予政策切实优待。
(五)营造产业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与物联网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基础工程,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所需要的通信传输、智能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及各类中介组织。积极争取国家在带宽、码号、频率、特服等通信资源、物联网基础设施布局以及物联网技术检测、标准验证等方面的支持,尽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快速聚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加大政府主导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物联网产业的产品应用示范和早期市场培育。完善物联网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支持科研成果在省内转化。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