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标准 >

物联网2015年将达200亿产业规模

来源:IT168 作者:吴秀凤 责任编辑:吴秀凤 发表时间:2011-01-14 11:39 
核心提示:在最近举行IPv6网络实施与发展论坛上,诸多与会嘉宾在谈到IPv4向IPv6过渡的问题时,也不约而同地谈及IPv6的地址资源对物联网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过,对于新兴的物联网行业而言,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推进IPv6的部署,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亟待获得突破。

物联网,这个温家宝总理屡次提及的词汇,现在已经成了通信行业发展的关注焦点。在最近举行IPv6网络实施与发展论坛上,诸多与会嘉宾在谈到IPv4向IPv6过渡的问题时,也不约而同地谈及IPv6的地址资源对物联网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过,对于新兴的物联网行业而言,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推进IPv6的部署,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亟待获得突破。

IPv6部署缓慢成物联网发展掣肘

IP地址在IPv4时代稀缺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命题。IP地址的消耗急剧增加,在2012年前后IPv4地址将会耗尽,这已经成了与会者的共识。不过,在今年,随着对物联网越来越多的探讨, IP地址稀缺夜成了一个物联网发展绕不过去的问题。“在中国,随着3G牌照的发放,移动终端的接入量不断增多,用户在网时间增多,网络更加开放融合,这些因素都令IP地址的需求增加,以后开展的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对IP地址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中国互联网服务商联盟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严在会上这样表示。

此前,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谢飞波在一次物联网峰会上曾经表示过IPv6对于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世界上,要把物和物都联起来,要给它一个识别码,这个识别码就是地址,IPv4的地址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我们要发展IPv6,据说IPv6的时候世界上的每一颗沙子都可以给一个地址。如果到那个时候,把任何人东西、任何人、任何机器都联起来就没有问题了,到时候也达到了物联网推进的目标了。”

按照国家发展IPv6的规划,到2010年要发展50万IPv6试商用用户,2008年到2010年,在中国要有100所学校实现IPv4向IPv6的升级转换。据马严教授透露,目前中国已有30到50万IPv6的现网用户,可以体验IPv6的网络环境。但他也坦言,在IPv4向IPv6的转换中,不可能绝对的平滑,这之间面临很多挑战。但他也相信,“目前已经没有人怀疑,IPv4向IPv6是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产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
物联网关键领域亟待突破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曾智泽对物联网的发展表示了自己的忧虑,“目前我国在传感器网络芯片研发方面与世界领先国家差距较大,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80%以上需要进口,一定程度制约了物联网规模发展。”就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而言,国务院发展中心的王忠宏也不乐观,他说,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抢占。

不过,不仅仅是中国的物联网如此,由于物联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就物联网所用芯片来说,一是时间还不足够将芯片价格降到相应水平,二是也无法构建类似目前手机检测网络一样的物联网芯片检测体系。一旦芯片问题解决了,运营商和设备商均将主动采用”,GSM协会CEO Rob Conway这样说。

此外,由于物联网关键技术涉及业务层、网络层、接入层、延伸网四个层面,在标识解析技术、安全技术、QoS业务控制技术、网络管理等技术问题上,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这造成了物联网的应用割据,难以进行资源共享。

政府成物联网发展主要驱动力

在最近易观国际发布的新媒体十大预测中,物联网也在其中。易观国际认为,政府驱动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物流、社会公共事业等RFID重点行业应用将成为物联网市场启动的突破口。在易观国际最近发布的一篇报告中称,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成为政府推进物联网发展的首要着力点,在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明确支持以及产业的技术发展、需求推动等协同作用下,中国无线传感器网络市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超过20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并于2015年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最近工信部和发改委的表态也让人获得了对物联网发展的信心。前不久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传感网、物联网的发展将优先选择重点工业领域、基础设施、环保监测、公共安全、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发改委主任张晓强也表达了对物联网的政策扶持,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努力实施六大举措促进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要完善市场的准入标准,银行信贷也应向其倾斜,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张晓强这样说。
 

(责任编辑:吴秀凤)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