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发展国粹京剧 老艺术家当再立新功
京剧是中国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对京剧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作为京剧的“故土”,如何努力促进京剧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责任异常重大。这方面,京剧老艺术家还大有用武之地。
京剧艺术是“人类口头和无形文化传播艺术”,京剧口传心授的重要源头是“老艺术家”。老艺术家毕生致力于京剧事业,有深厚功底和精湛才艺。他们是京剧艺术的优秀代表,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获得过很多荣誉,有的还被誉为国宝。各地要支持他们发挥余热,鼓励他们辛勤耕耘,使古老京剧作为重要剧种南北流布,遍地开花。对待京剧老艺术家,领导要负起保护责任,也要让他们为振兴京剧再立新功。
在我看来,老艺术家至少可以在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培养人才。这些老艺术家对党有深厚感情,对京剧事业无比热爱,更把京剧振兴的希望寄托于年轻一代。梨园界素有尊师敬老的好传统,这些年,正是由于老艺术家言传身教,精心指导,各地京剧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不仅当红演员是他们的得意门生,就是新近京剧学生电视大赛的新苗,也是他们热心呵护的成果。京剧传统剧目繁多,老艺术家是活字典、传宝人,除了对现有剧目搞好传帮带,还有些濒临失传的剧目,也亟待老前辈参与抢救,择优整理,去粗取精,将更多好戏传授学生,让后起之秀戏路更宽。当今梨园弟子朝气蓬勃,专心致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信中青少演员定会向前辈虚心求教,京剧艺坛必将人才辈出,繁花盛开。
二是京剧创新。这是京剧艺术长青,不断扩大受众群的根本出路。现在艺坛百花齐放,人们选择余地大,京剧观众相对减少,如何争取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关键是创新,这是关系京剧兴衰的方向问题。
首先,传统剧目存在创新余地。京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众多流派的形成,就是不断创新的成果。现在有些老戏存在节奏缓慢等问题,不改就跟不上时代步伐,需要精心改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传统剧目精益求精,花开更艳。这方面请老艺术家多加指点,必有收获。
再有,京剧也存在现代化的问题,现代戏容易被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接受,新编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被评为京剧金奖和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目,就是例证。不少老艺术家演过京剧现代戏,当时是家喻户晓的名角,在传统与现代结合上是开创者,有成功的实践经验。适逢盛世,创作题材不胜枚举,组织专门力量,并请老将指教,定能编出京剧现代戏精品。观众也会越来越多,京剧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就在申遗成功前夕,北京北辰集团举办过一场京剧清唱会,请来30位京剧老艺术家登台,都在六七十岁以上,有几位已年过八旬。他们数十年献艺、传艺于京、津、沪、渝、冀、鲁、苏、浙、湘、鄂、黔和东北各地,这次聚首京城,群星荟萃,流派纷呈,其中有的唱段已失传多年,令观众尽享耳福、眼福,不仅展示了京剧的艺术魅力和坚强生命力,更使人感到艺术家们虎老雄心在,愿为京剧事业献余热的热情。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