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演出
“非遗”,让昆剧变得热闹、年轻、多金
十年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很陌生。直到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了首批19个“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艺术名列榜首,同时也是4个全票通过的入选项目之一。从那天开始,昆曲艺术终于以一种被官方和民间同时关注的姿态,开始了自己的漫漫复兴路。
整整十年过去了。就在昨天,全国的昆曲专家和从业者聚集在上海,举行了一次关于昆曲获批非遗十周年的纪念大会,同时,为期一个星期的“全国优秀昆曲中青年演员展演周”也从昨晚起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亮相。十年复兴,昆曲艺术似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几乎所有关心昆曲的人都在问,昆曲艺术,真的摆脱危机了吗?
十年复兴,昆曲艺术改变了很多。
十年前,全国昆剧界只有800多位从业者,“800壮士”一度是昆剧人某种悲壮的自嘲。十年后,全国的昆剧从业者并不见得增加了多少,但如今,没有人再提“壮士”这样的词汇。因为昆剧不再那么落寞,至少,昆剧艺术早已摆脱了悲壮的底色。从一个曲高和寡的没落艺术,到焕然新生的时尚文化,对于昆剧而言,“非遗十年”,是一次从落寞到热闹的华丽转身。
昆曲最大变化:
年轻观众多了
十年里,昆曲最大的变化就是观众变多了,而且,变年轻了。
几乎所有人都发现,现如今,无论什么剧团什么剧目的昆剧演出,剧场里黑头发的观众似乎总是比白头发多。而就在十年前,本就不多的观众席里,几乎看不见年轻人的身影。十年间,昆曲艺术的观众基本都是高层次、高学历、高要求一族。从这个角度而言,在传统戏曲领域,昆曲,几乎是生计最好的剧种。
从昨天起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展演周就印证了这样的美好局面。虽然参加演出的都是各地的中青年演员,虽然剧目也都是最传统的折子戏,虽然每天一场的展演要持续整整6天,但出票情况却好得出人意料。到昨天为止,所有6场演出的成本已经依靠门票收回了。
对于这个结果,第一次全程参与昆曲演出营销的资深戏曲经纪人许霈霖多少有些意外:“原来想着做昆剧,多少是要贴钱的,主要是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没想到真有很多观众来买票。”据了解,在这次演出所有的票房收入里,三分之一是全国昆剧界人士自发的观摩购票,而三分之二则来自普通的昆剧观众。
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来自昆曲从业者的努力,包括上海昆剧团在内的各地昆剧团都在校园开展普及工作,持续十年的“昆剧走进青年”活动,终于看见了显著成果。白先勇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和《玉簪记》,这些年不遗余力地在年轻观众中推广昆剧,更是在全国掀起了昆曲文化热。去年开始,“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更是为昆剧艺术观众的培养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在第一阶段的五年计划中,《经典昆曲欣赏》成为了北大本科生的公选课,报名人数远远超出了校方的预估,并且在校内论坛被北大学生称为“史上最火爆的公选课”。
民间力量也开始加入到昆曲艺术的普及推广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学戏”这件事当成了等同于瑜伽健身一样的业余爱好,享受“慢生活”也开始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看昆曲、学昆曲,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时尚。
昆曲从业者:
变“富有”了
“非遗”称号的到来是突然的。据当时上昆团长蔡正仁回忆说,2001年5月18日消息传来的那一天,国内舆论表现出惊人的平静,除了当年5月20日《文汇报》发表了一则500字消息,一段时间内,再无法找到第二篇相关新闻。
就在获得遗产称号的当年,文化部立即制定了一个《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并且在2001年12月发到了各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内容涉及了从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入手,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等等。然而,直到2002年12月,蔡正仁去文化部开会才看到这份对昆剧的命运有着巨大意义的规划。几年前接受采访时提起这件事情,蔡正仁有着很多的无奈,在他看来,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其实始终没有被真正认识。
十年间,这些感慨显然已成往事。昆剧从业者的境遇有了巨大改变。2001年前,上海昆剧团演员一场演出费只有二三十元,如今,主要演员的月收入可达五六千元。
半个世纪前一个专业剧团也没有的昆剧艺术,在2001年前还剩下全国的7个剧团,但当时,除了上昆、北昆等大团还时常有演出之外,其他剧团几乎都奄奄一息。而十年间,所有的昆曲院团都成为了全额拨款单位。濒临解散的永嘉昆剧团得以恢复,政府给了剧团40个事业编制;同样身处险境的湖南昆剧团也因全额拨款摆脱了生存的窘境。此外,浙江昆剧团正式从浙江京昆艺术剧院独立出来,恢复了独立建制;而就在2001年当年年底,江苏省昆剧团改团建院,更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江苏省昆剧院年轻演员施夏明年仅25岁就挑梁主演了剧团的多部大戏,在昨天十周年的大会上,他感慨:“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虽然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我们在艺术传承和演出机会上,是真正的富二代。”
十年里,变化不仅来自整个昆剧界对自我的认识,更来自整个社会对昆剧艺术的关注和投入。现在,除了政府各种人才资料的抢救工作,每年更是有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以扶持昆曲艺术。更关键的是,社会各界都开始投入自身力量,出钱出力,加入了昆剧义工的大军。除了白先勇这样的社会知名人士,像戴志康这样喜爱昆曲的企业家也通过资金资助等各种方式,为昆剧艺术“添薪加火”。
对于昆剧的从业者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现在做新的项目可以“不差钱”了。这些年,全国各大院团都有吸引眼球的大制作问世。上昆的全本《牡丹亭》和《长生殿》、苏昆由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和《玉簪记》,邀请了两岸三地精英共同创作的《1699桃花扇》,北昆的大都版《西厢记》,这些项目大多引入了社会资本,且耗资百万元以上,北昆最近新创作的大戏《红楼梦》更是耗资千万之巨。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