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文物 >

张家口涿鹿黄帝城——“轩辕之丘”的文物考古之证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9-14 11:25 
核心提示:轩辕之丘的历史称谓随时代不同而变化,它的大体情况是:在有熊部落方国的历史阶段称作“青丘”,其所在地域名为“诸沃之野”或“有沃之野”;五帝时期先呼为“轩辕之丘”,后亦谓之“帝丘”,其所在之地曰“冀”;约从夏代以来依山而命城,谓之“涿鹿”。

考定古史事发生地,从古代文献上做追根溯源、去伪存真的研究考证是重要的,但是,文物考古研究更加重要。在我们看来,文献研究,只不过是为文物考古做先行官,以避免文物考古走弯路。而文献研究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文物考古与时代断限,才能最后得到证实。现在,对于轩辕之丘这一事关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要历史遗址,还未作正式发掘。但是,其遗址表面保存较好,还是能够作一定程度上的观察与研究的,且其遗址自然出土文物很多,并有地下带文字的文物出现,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证明遗址的历史真实性。

第一,关于“阪泉”地理位置的出土文字之证。

涿水之源即是“阪泉”。阪,山坡之称。涿,流水下滴之称。“阪泉”与“涿水”之称的本身,就存在着因果关系,“阪泉”这一泉水之称的本身,就决定了这不是处于平野之地的一处泉水。然自《水经注》误指“阪泉”为“张公泉”,反将“黄帝泉”说成是“阪泉”以来,除了《括地志》、《怀来县志》、《涿鹿风物志》有正确的记载外,历代官修史志,多有沿袭《水经注》之误而作说者。黄帝泉不仅在平地,而且正处于黄帝所居的都城——轩辕之丘与蚩尤屯兵而筑、与黄帝对阵的“蚩尤城”(《山海经》记之为“凶黎土丘”)之间。史载黄帝、炎帝共同战蚩尤之时,炎帝屯兵驻于阪泉,因有“阪泉氏”之别称。若将处于两军对垒中间的黄帝泉说成是历史上的“阪泉”,那么,历史记载的“黄帝战蚩尤”就说不通,若按古战场遗址及地名的误释,就成了“炎帝战蚩尤”了。因为,记述和解释古战场上的具体泉水、城址等名称和地理位置,必须符合于战争中的军事部署与战争过程,不符合就是谬误。正因为有《水经注》等古籍的错误记载,就有古今学者对《史记》所记的“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产生怀疑,认为:“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①

1981年6月3日上午,涿鹿县矾山镇四堡村农民李仲祥盖新房挖地基,掘出了阪水弥勒禅寺寺主郭荣改葬墓中的文物一批,其中有“地券”一件,文字是用朱笔书于一个长37公分、宽25公分的板瓦之上,文中记述墓地地理位置以“阪水弥勒禅寺”为坐标:“奉圣州矾山镇阪水弥勒禅寺西北之原,堪为墓地一方……”而在四堡村东南的上七旗河谷中一处当地称之为“弥勒寺”的地方,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又曾掘出寺中铜铙、钹、铃、陶器、古钱币等文物,捡回唐代八角形‘尊胜陀罗尼’石刻经幢一件”②。这种石刻经幢自唐永淳盛

行于各地;根据郭荣改葬墓出土“地券”的文字记载,郭荣死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改葬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根据阪水弥勒寺出土文物摆放整齐,钱币盛于大瓮之中,不仅数量大,而且毫无撒落于地的情况,说明此寺之毁,不是兵、匪、火所致,而是一场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这,就是毁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七月己酉日奉圣州的毁灭性大地震。这就证明:至少从公元6世纪到13世纪,在阪泉之北1华里左右,存在过一座佛寺,寺名就依寺之所在阪泉水下,而称“阪水弥勒寺”。它还证明,涿鹿山北麓的阪泉水出泉后向东北流至古轩辕之丘的一段河水,当地人俗称“阪水”,而当其流过轩辕之丘城南汇入黄帝泉水后,流注于 水这一段便称之为涿水。由此可证明,《山海经》及历朝历代古籍所记载的轩辕之丘在涿鹿是正确的,晋代的皇甫谧于《帝王世纪》中说河南新郑为“有熊”国都,是编造。

第二,“轩辕之丘”的出土文物之证。

轩辕之丘的历史称谓随时代不同而变化,它的大体情况是:在有熊部落方国的历史阶段称作“青丘”,其所在地域名为“诸沃之野”或“有沃之野”;五帝时期先呼为“轩辕之丘”,后亦谓之“帝丘”,其所在之地曰“冀”;约从夏代以来依山而命城,谓之“涿鹿”。其所在地域也有史籍记为“冀州之野”,但多用“涿鹿之野”;战国时期为上谷郡属地,西汉初置县治于此城,县名从城名,为“涿鹿县”。西汉末曾一度更名“抪陆”,北魏中城废,县治移至其东南的矾山堡,县名不变。矾山实为后世讹称,实即古“鬴山”,司马迁于《史记》记作“釜山”。

轩辕之丘城毁后,城内变为耕地,其古代建筑、生产、生活遗物在农民世代耕作、年复一年地向外拾捡、倾倒处理之中,仍然拾捡不尽,各个历史时代的陶片还俯拾即是。同时也不断有地下文物自然出土。1957年11月31日的《人民日报》有一则报道说,河北省和涿鹿县文化部门,在涿鹿县城东南约五十多里的一向传说是“黄帝城”的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许多文物:“其中属于生产工具方面的有石刀、石斧、石锛、石杵、磨用器及蜯器、陶纺轮等;属于生活用具的有残陶豆、陶鬲、陶鼎、陶缸、陶盆、陶甑等。建筑遗迹除原有的残城墙基址外,又在城址内中部塌陷的地方,发现板筑墙,板筑层有的厚18公分,有的厚25公分。在城址内北部还发现了各种板瓦、桶瓦、和带鹿形等花纹的半瓦当。涿鹿县文化部门和当地群众过去就曾在这城址内发现过石斧、带巨孔的敲击器,龟钮、蛙钮铜印以及各种古代钱币等。”报道中又说,根据以往和这次发现的文物,结合古史记载推断,这个遗址“很可能就是古代的涿鹿城”①;1987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派人到涿鹿普查,在‘黄帝城’附近捡到石镞两枚,经鉴定是五千年前的遗物,正是黄帝时代的兵器”②;1994年至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安志敏、郑光、陈星灿,历史研究所的李学勤、孟世凯、罗琨、王宇信等一批学者考察了轩辕之丘等遗址,安志敏说:“从地表看,大部分文物较晚,但是也发现了一些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这说明黄帝城延用时间较长”③;郑光认为,黄帝城发现的石斧,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这是很有意义的。”④

第三,“轩辕之丘”的时代确定。

由于轩辕之丘在历史上延用的时代较长,城内文物从仰韶文化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文化遗物都有,而城墙从外观上看则是战国时期的建筑物,这就使人们很难在其城最早建于何时的问题上下结论。如此,不经过正式的文物发掘研究,虽然大家都心里有底,写文章正式发表,就谁也不敢十分肯定地说,它就是历史上有熊国都青丘、轩辕肇造文明国家之制后的中华第一个国都——轩辕之丘。不过,1997年,河北省社科院考古所对这一遗址再一次进行了调查,有许多新的发现;我们与郑光先生自1999年以来,又多次对城址及其周围相关遗址,以及桥山轩辕黄帝庙遗址,做了较为详细的地表察看,心里更有了底。只是因为没有经过发掘,不能详说。就是经过了发掘,在正式报告没有发表之前,也是不能细说的。

不过,笔者既不是考古学家,又不是历史学家,更不在社科研究部门供职,我们的研究属于“未入流”类,我们就说符合我们“未入流”者的实话:此是历史上的轩辕之丘无疑,将来的文物考古可以证明它。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